2020-02-17
收藏
有趣的乘法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之所以课题为“有趣”的乘法计算,同样是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
教材编排首先明确指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进而通过笔算24×11、53×11、62×11的结果,在比较中获得初步感悟,并在举例验证中强化认识。之后编排的“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探究,其思路大致相同。
这里所要提出的是关于“验证”教学环节的编排,为什么要设置对规律的“验证”呢?个人认为教材编排的意图不光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更多的是遵循“探究规律”的数学本质,小学阶段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即不完全归纳推理,是相对于完全归纳法而言的,是一种以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做结论的推理。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是或然的,人们应用不完全归纳法,虽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摸索出普遍的规律性来,然而这还是个猜想。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进一步加以验证,因为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它可能真,也可能假。概而言之,对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一方面是它的结论可能提供全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它的结论未必真实可靠。
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这种本质特征,探究规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安排了“验证”的教学环节。从这个层面上看,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吃透教材编排意图,确定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合理设计教学,努力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堂。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10的游戏》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上《加与减》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10的游戏》说课稿
沪教版数学一上《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说课稿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10的游戏》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分数应用题(二)》教案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加与减》同步练习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学片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说课设计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与减》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值》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松果》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说课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松果》课堂实录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游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案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册《10的游戏》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分数应用题(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分数应用题(二)》教学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循环小数》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分数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案
冀教版五年数学上《综合应用“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