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
收藏
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铅笔 尺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观察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 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 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学练优,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1.2二次根式的性质(2)【课件二】
6.1《反比例函数(1)》参考课件1(共18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课件二】
5.1矩形(1)【课件二】
4.6反证法【课件二】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二】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课件一】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课件一】
3.3《方差和标准差》参考课件1(共12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二】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二】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一】
4.3中心对称【课件四】
4.3中心对称【课件五】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课件一】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5.1矩形(2)【课件二】
1.1二次根式【课件二】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三】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件三】
5.3《正方形(2)》参考课件(共21张PPT)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参考课件(共17张PPT)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3)》参考课件(共18张PPT)
2.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一】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件一】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课件一】
4.5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四】
第三章第1节《平均数》参考课件2(共17张PPT)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