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收藏
五年级《轴对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愿意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昨天晚上我们又亲手制作了轴对称图形,谁愿意展示给一下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来分享!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灵活制作轴对称图形了,那么你还能动手画出轴对称图形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P23 情景图1)图中画了什么?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个图形,他画的对吗?
(1)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出错误之处。
(2)你能画出房子的另一半吗?学生动手尝试画。(PPT演示,学生对照改正。)
2.(出示情景图2)你能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
(1)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完整的图形大概是?
(2)学生尝试画,并和同桌交流画的过程。
(3)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课件示范,并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找出关键点--数准对称点--连接各点)
(4)进行检验。(看关键点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5)结合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作品。
3. 完成课本P24的练习1。
4. 比较练习一问题和前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画图方法相同。
不同点:前两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对称轴在图形上。练习一的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三、达标测试
1. 课本23页泡泡3。
2. 练一练2题。
四、图片欣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画轴对称图形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
1. 找出关键点
2. 数准对称点
3. 连接各点
[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淘气画的图片,说出这个图形不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改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动手操作画一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活动练习由易到难,梯度练习,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掌握方法,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学内容] 轴对称再认识 (二)(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高二数学棱柱.的应用课件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12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理
安博京翰2012北京市高考数学模拟卷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理科课件推理与证明
南充高中2012高二下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题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期末复习高一数学试卷三
高三数学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考点4课件(理科二轮)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应用03课件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1)课件
高中数学探索性问题练习
高二数学试卷(文科)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东里中学2005-2006学年度)
必修5高中数学第2章数列单元检测试卷
高三数学复习数列
高二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2)课件
高一数学课件正、余弦的诱导公式(3)
高二数学抛物线的几何性质ppt课件
高一数学 《集合》
高一数学第二册(上)同步练习题(37)
高二数学3.1.4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练习
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压轴大题汇编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应用基础知识及答案
高二数学必修5解斜三角形不等式测试题
新人教版高三数学统计课件
山东省各地市2012年高考(文)最新试题分类大汇编1:集合
高一数学二面角习题课
高一数学综合练习(一)及答案
高二数学课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应用
高三数学巩固练习(4)
2012年高考数学选择题专题练习(二)
高一数学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课件(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