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
收藏
今天我们组在五(2)班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课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施老师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设计颇具匠心,有边讲边练,边练边总结,还有专项训练;有口头回答,还有动笔计算;还有思维干扰训练,比如:前4道都是体积单位的换算,最后一道变成了面积单位的换算。有的学生就容易思维定势,当成体积单位换算,而王老师早就把准了学生的脉,不按常规出牌,可谓一箭双雕。
本节课王老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新课标的要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王老师还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教师都能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方面王老师主要注重了学生的复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前面的温故互查,还是复述算理,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让知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有效。
建议:
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人教版数学教案
三年级平均数数学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3)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中国数学家吴学谋
数学笑话数学很不错
三年级第六单元数学教材
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期末数学模拟测试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二)
数学笑话爸爸去哪儿
三年级第六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五)
平均数的应用数学教案
2014年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数学三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学科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一)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三)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的说课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华罗庚的退步解题方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