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_趣味数学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
首页>数学杂谈>趣味数学>吴国平:谁...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

2017-06-15 收藏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1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悖论例子:

在某个乡村有一位理发师,有一天他对外宣布一个原则: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那么这里就会产生一个矛盾: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因为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是给自己刮胡子的人,但按照他的原则,他又不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是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同样按照他的原则,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产生了矛盾。

这是一则很经典“理发师悖论”,或许有些人看完有点“懵”。懵就对了,说明你在感受数学的逻辑思维,感受数学的数理能力。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2

数学的产生到发展以及应用,很多时候得益于人们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在数学领域研究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如古人狩猎,耕种,房屋建设,原始交易等等,就促成自然数的产生。当古人需要进行份额分配的时候,又促成了分数的产生。

我们经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社会,当人类社会不断往前发展的时候,古人发现自然数、分数等这些数学知识已经满足社会发展,如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像在市场交易时候,记账有余有亏;在计算粮仓存米时,有时要记进粮食,有时要记出粮食。以上这些实际生活情况,古人仅仅靠自然数和分数就无法解决,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

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在想,那么是哪个国家最早发现负数这一概念呢?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中国人。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3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在《九章算术》这部数学巨作的《方程章》中,刘徽为了解决方程问题,便引入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刘徽这么说道:“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些是书中关于正负数的明确定义,书中给出的正负数加减法则,和现代的数学教科书上正负数概念完全一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九章算术》中的原题: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书中给出的解法是:

术曰:如方程,置牛二、羊五正,豕十三负,余钱数正:次置牛三正,羊九负,豕三正;次置牛五负,羊六正,豕八正,不足钱负。以正负术人之。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4

现代数学去解释就是:

设每头牛、羊、豕的价格分别用为x、y、z,则可列出如下的方程(组):

2x+5y-13z=1000

3x-9y+3z=0

-5x+6y+8z=-600

解这样的方程组,对于现代数学来说简单不能再简单了。当时还没有出现负数概念的时候,解这样的方程组就会显得很困难。我们知道,在解方程组时,如果去移项消去一个未知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某些未知数的系数为负数的情形。因此,《九章算术》不仅解决了方程组的解法,还引入负数的概念,扩大了数的系统。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5

当时古人还没有阿拉伯数字,刘徽当时是怎么去分辨正负数呢?古代数学计算主要是通过算筹来进行的,当时规定以红为正,黑为负;或将算筹直列作正,斜置作负。就这样简单粗暴直观的方法,只要碰见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明确地加以区别。

外国首先提到负数的是印度人,整整比《九章算术》迟1千多年。欧洲第一个给予正负数以正确解释的是斐波那契,但他们比我们的祖先晚好几百年。甚至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负数是一种“荒谬的数”,很多人对负数感到迷惑不解,如把零看作“没有”,很难去理解比“没有”还要少的现象。

吴国平:谁最早发现负数?很可惜后人没有继续深入6

直到1637年,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儿通过创立了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概念,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负数才赋予真正的几何意义和实际意义,确立了它在数学中的地位。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我们经常都会说到,但现代数学教育课堂经常脱离实际生活,让数学知识学习显得很空洞和无用。数学教育离不开实际生活,更需要融入实际生活中,来凸显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像正负数的学习,现代数学教育已经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去繁琐解释,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温度计上的刻度,海拔高度等等。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帮助他们消化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