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教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移多补少...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数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教案

2015-09-06 收藏

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


教材分析:

移多补少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对于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已较好地掌握。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移1差2的道理;理解掌握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主要是相差数2;此外还有平均数-小数、大数-平均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设计理念:

1、应用题教学中组织主题式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教师活用好教材,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为了突出让学生理解移1差2的道理;理解掌握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这一重点,开始让学生通过设想8个图书架分两行摆设的不同方法,既渗透极限思想,又解决了问题。再通过动手操作,最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在理解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鼓励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变式练习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检验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每生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规律:

1、教师请每个学生各自数自己信封里的三角形,发现同桌两人的颗数不一样。于是教师趁机问:怎样才能一样多呢?这时学生出现了三种解决方法:多的拿走。少的加几颗。多的给少的。

2、教师接着问:如果总数不变,应该选哪种方法?就请大家一起来移一移。学生在操作后汇报移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方法也就出现了:有比较多的学生先算出总数,再求平均数,然后看自己与平均数的差距后移动;也有学生直接用多出来的一分为二。)

3、教师让学生给移动的几种分法分类,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当学生指出直接用多出来的平均分简便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说那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种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板书)

二、探究规律:

1、感知、归纳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规律。

(1)10个三角形分成两排有几种摆法?

(2)分别移动几个才能使两排同样多?添表

相差个数

移动个数

(2)问:你们有什么感想或发现要对大家说吗?

(3)归纳小结。

移动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即:两排相差个数2=移动个数;(板书)

(4)想象发展。

如果有更多的三角形,现在摆成了个数不相等的两排。在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来确定多的一排往少的一排移动多少个才能使两排同样多?(先确定相差数,然后用相差数2=移动数来确定)

(5)练一练。

①第一行摆9个圆,第二行摆5个圆,第一行比第二行多()个,第一行移()个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12个圆,两行相差()个,第二行移()个到第一行,两行个数同样多。

③两行相差14个,移动()个,两行个数同样多。

三、新知探索。

1、出示例4:三(2)班第一小组有图书13本,第二小组有7本。第一小组借给第二小组几本,两组图书同样多?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反馈交流解题方法。(解法一:13-7=6(本),62=3(本);

解法二:13+7=20(本),202=10(本),10-7或1310=3(本))

③比较解法一与解法二的简便情况。

2、试一试。

三年级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多6本图书,第一小组借给第二小组几本,两组的图书同样多?

(3)比较例4与试一试的异同。

(4)归纳总结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解题方法。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www.800edu.net

最全面的网址导航佛山制造网www.top0757.com

四、巩固应用。

(1)专项练习。(课本第120、121页的第1至5题)

(3)提高练习。

三年级参加写字兴趣班的有48人,如果从写字兴趣班调8人到美术兴趣班,那两班的人数相等,美术兴趣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思路:

本堂课主要采用自己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教学有一般的原理和规律,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去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