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临场应考20招_答题技巧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高考数学临场应考20招
首页>学习园地>答题技巧>高考数学临场应考20招

高考数学临场应考20招

2017-04-20 收藏

高考数学临场应考20招 第一部分进场前后

进入考场的前后,主要是做好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体力准备和发挥准备。

第1招:提前进入角色。

具体要做到:

(1)考前调整,休养生息。

考生在考前一两周应逐渐放松,进入静息状态,并进行生物钟的调整,让作息时间安排得与高考的时间同步,在这段时间内,要保持情绪稳定,降低学习强度,增加睡眠时间,进行轻微活动,熟悉考场细则,做好物质准备,在一种宁静的气氛中主要做识记性的复习工作(勿做难题、偏题、怪题)。比如,回想学科的整体结构,舒展脉络,背诵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二项式定理、等差、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等)。发现有漏缺是不要焦急,应从容不迫地坐下来翻阅教材和笔记,保持内紧外松。“静能生慧”,经过强化训练之后的静息,是记忆恢复的最佳选择,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脑风暴”之后的冷却期出现的,临考前必要的静息,看似失去,实为获得。

(2)熟悉考场,备份清单。

考生一定要亲临考场(特别是考场未设在本校的考生),熟悉环境,记下来回的路线和行走的时间,认准卫生间和医疗室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消除所谓的“新异刺激”,另一方面也能“以防万一”。

临考当天,应有充足的睡眠,并吃好清淡的早餐和带齐考试用品。

(3)提前活动,进入角色。

应提前半个多小时到达考场,一方面防止路上出现意外,另一方面可以稳定情绪,让脑细胞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让大脑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清点所需用具是否齐全、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特别是一些自己认为难记易忘的结论等。

第2招:迅速摸清“题情&rdquo,高二;。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思考亦为进入高潮,此时不要匆忙作答,可以从头到尾、正反两面通览一遍试卷,弄清全卷共有几页、几题?看看页码是否齐全?答卷是否配套?印刷是否完整、清晰?尤其要认真阅读试卷的说明与各题的指导语。

(1)通览全卷的作用。

首先,一份试卷,相当于一份学科复习提纲,有了试卷的全貌认识,可使我们有机会从整体结构上获得积极的暗示,便于从学科的知识体系上产生联想,激活记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其次,可以为实施正确的答题策略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基础。再次,便于统筹安排时间,防止个别小题上纠缠过久,也能有效克服“前面难题久攻不下,后面易题无暇顾及”的毛病。最后,可以提前防止缺页、残页、空白页,也能从根本上避免漏做题。

(2)通览全卷的基本工作。

通览全卷即是摸清“题情”,又是解题的第一个循环,一般可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4件事。其一,填卷首、看说明、两写三涂。其二,顺手解答。即顺手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显然,看完全卷比只看开头两三道题更容易找到熟悉的内容,更容易找到会做的题目;而只要能很快解答出一两道题(每套试卷都会有难度系数0.8以上的热身题),情绪就会迅速稳定下来,并且“旗开得胜”的愉悦感还有一种增力作用,能鼓励自己去作更充分的发挥。其三,粗略分类。其四,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即要对题量心中有数、要对题分心中有数、要对题目内容的分量心中有数。

第二部分答题要领

通览全卷之后,思考逐渐进入高潮,建议掌握好三个答题要领。

第3招:三轮答题。

就是说,完整解答一套试题可经过3个循环(三轮答题法)。一头一尾是两个小循环,各用10分钟左右,中间是一个大循环,用将近100分钟。

第一循环:通览全卷,先做简单的第一遍解答,这是一个小循环。按高考题的难度系数比例3:5:2计算,可以先从那30? ro容易题入手,获四五十分;同时,把情绪稳定下来,将思考推向高潮。

第二循环:全面解答,即用将近100分钟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卷,会做的都做了。在这个大循环中,要有全局意识,能作整体把握,并执行“四先四后”(参见第4招)、“一慢一快”(参见第5招)的方针。

第三循环:复查收尾,即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检查解答过程并实施“分段得分”(参见第16~20招)。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不可能在第二循环中答全答对所有的试题,因此要对那些答不全或答不对的题目进行技术性处理。这一步的作用有点像足球守门,把住最后一关。即使都做完了的题目,也要复查,防止“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一步是超水平发挥,争取多得分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第4招:四先四后。

考虑到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考生,都只能答对部分题目或题目的部分,因此,执行“四先四后”的技术措施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

(2)先熟后生。

(3)先高后低。就是说要优先处理高分题(解答题),特别是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更要注意解题的时间效益。

(4)先同后异。

第5招:一慢一快。

就是说,审题要慢,解题要快。

其中,审题要慢具体要抓好审题的“三个要点,四个步骤”。即:

要点1:弄清题目的条件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其数学含义如何。

要点2:弄清题目的结论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其数学含义如何。

要点3: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哪些数学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步骤1:读题——弄清字面含义。

步骤2:理解——弄清数学含义。

步骤3:表征——识别题目类型。

步骤4:深化——接近深层结构。

再次,书写要快。首先,在宏观上要有争分夺秒的速度意识,因为高考本身有时间的限制,有速度要求。据统计,一套高考数学卷通常控制在2000个左右的印刷符号,若以每分钟阅读300~400个印刷符号的速度审题,约需5~7分钟,考虑到有的题目要反复阅读,实际需要12分钟,书写主要用于解答题,约3000个印刷符号,按每分钟150个印刷符号的速度书写,约需28分钟,也就是说,看清题目后直接抄标准答案都需要40分钟,留给思考、草算、文字组织和复查检验的时间只有80分钟,平均每一问(通常是每卷都有21只22道题,约30问),保证不了3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留下思考的时间,选择题、填空题就只能在一二分钟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先跳过去(被跳过的题目其实还在潜意识里继续思考);解答题中容易的题也不妨边想边写,节省草算时间,一般地,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的时间比可分配为3.5:6.5.其次,具体到每一题,一旦找到解题思路,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罗嗦重复,更别画蛇添足(导致倒扣分),用阅卷教师的行话来说,就是要写出“得分点”,就数学题而言,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要直接考查的过度知识,特别是那些初中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须知,多写一步就是多出现一个犯错的机会,就是多占用了后面高分题的一点思考时间,这就意味着“隐含失分”或“潜在丢分”。为了节约书写,建议多使用数学语言、集合符号、充要条件。

第三部分全局意识

高考并不是按满分录取的,也没有单科的最低录取控制线。因此,部分题目失分、个别科目未考好并不影响录取,关键是加总分能进入录取线,上述“四先四后”已经体现了临场的全局意识,此外还有3条建议。

第6招: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上水平。

应该看到,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计120分),是试卷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并且还是进一步解高难度题得基础。我们说“前120分若能稳拿,后30分就更有希望了”。确实,考生若能攻下全部中下档题目,稳拿120分,应该认为这已经打了一个打胜仗。已经获得了一个成功的奖赏,它为后面攻克高难题准备了时间和心理能量,更容易超水平发挥,退一步说,各科的难题都做不了,仅凭80%的得分率(总分可得750x0.8=600分),录取通知书也已遥遥在望了。相反,若因为还有二三十分的题做不出来(满分150分),感到紧张、焦急,总想全做全对,就只会更加发挥不好,甚至忙中出错,把本来做对的地方也改错了(检查中遇到两种解法,没把握时,可优先尊重第一选择,相信第一感觉)。应该知道,高考是加总分录取的,它是依据相对分数的优势从前往后选择的。就像奥运会比赛,关键不是破世界纪录,而是得金牌,当然,既得金牌又破记录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要害是“考上”!要确保基础分,拿下力争分,不丢零碎分。

第7招:立足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

高考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答题要立足一次成功,稳打稳扎,字字准确,步步有据,努力提高解题的成功率,最好是每进行一步书写时,都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上下两行,顺便检验有无差错(步步检验)!

第8招:内紧外松。

考试的始终,不宜过分紧张,也不要漫不经心,要有适度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又要防止过分焦虑和患得患失,做到坚定、清醒、沉着、从容,叫做“内紧外松”。没有紧迫感就没有最佳竞技状态。这里说的紧迫感主要指考试过程中要放得开,挺得住,精神集中,心态平和,勇于自我鼓励,善于自我暗示,同时还表现为时间观念、速度意识和遇到困难时的信心、勇气、毅力与不屈不挠,应该认识到,个别题目不会做(或来不及做),有的科目未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等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别惊慌失措),都要以内紧外松的态度坚持考好每一科,坚持做好每一题,坚持用好每一秒(答题顺利时也别提前交卷),绝不能中途泄气。比如,遇到数学解答题较难、思维受阻的情形较多时,就要在心里暗示自己:不是自己一个人不会做,大家都难,拿不下来并不影响录取,“我易人易莫大意,我难人难不畏难”。从全局上看,高考是加总分录取的,不在乎一题一科的得失,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有全局意识,越是要想到“东方不亮西发亮,暗了北方有南方”,必要时可以闭目养一养神,或做一做深呼吸。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