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收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统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中位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一)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教案及练习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 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以整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课堂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探寻“圆”的奥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 利息、折扣、税率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