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收藏
在校教研活动上听了许老师的《比的意义》一课,许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反复强化。
课堂教学的安排,以“比的意义”为主线,教师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3~44页比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本课的导入许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许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许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许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6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准备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6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6和7》教学设计
《减法》教学设计
《比多少(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8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10加几、十几加几及其减法》教学设计
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让数感“生根”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位置教学设计
《搭一搭》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加法”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