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收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分数知识,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节课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表征的转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方面:
1.紧密联系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用已经掌握的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2.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相结合,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引导学生读懂信息,体会两个含有分数的信息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图形来表示12名学生,将对题目的理解外显出来,同时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先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不断转换中,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按要求分一分并填空。
○○○○○○ ○○○○○○ |
把上面的○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总数的,有()个○,其中的2份是总数的,有()个○。
2.交流上面这道题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部分——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阅读理解,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有12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其中1组是女生,2组是男生,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然后交流。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用这两个分数表示?
(因为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那么3就是分母,女生人数是其中的1组,分子就是1,所以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其中的2组,分子就是2,所以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3)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先把例题改变成学过的知识,让学生从旧知入手,感受12的和12的,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求12的和12的各是多少的问题,既降低了难度,又易于学生理解。
⊙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 通过摆圆片,可以看出把12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4个圆片,女生是1份,所以女生有4人;男生是2份,就是2个4,所以男生有8人。
方法二 把12平均分成3份,女生是其中的1份,求1份有多少人应该用除法计算,即12÷3=4(人)。所以女生有4人。剩下的是男生,可以用减法计算,即12-4=8(人)。
方法三 求女生的人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即12÷3=4(人)。所以女生有4人。男生是2份,可以用乘法计算,即4×2=8(人)。
2.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
(因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即用除法求出来的是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先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解题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表达能力。
⊙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先用总数除以份数(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一份的数乘所占的份数(分子)。
设计意图:根据课堂活动卡,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再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既实现了图形、语言、算式几种表征的转换,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103页5题。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
2.完成教材103页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8、9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课例反思
客观存在地三种家庭辅导类型
2012小升初家长们需要注意几个误区
小学数学评课稿:《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课例分析
好习惯是孩子学习的助推器
四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关于三年级的转折点
家庭辅导 孩子不听话并非坏事
小学数学学习的七种基本方法
教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什么是教学课例?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毕业班的复习
六种方式做好孩子的家庭辅导
快乐假期专家指导:暑假怎样安排最合理?
小学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课例点评
小学辅导 怎样才能越学越轻松
天才父母十要十不要
名家数学名言
学会有兴趣的学习
课堂教学“训”和“练”的关系
3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数学试题:追及问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个办法获得孩子对您的尊重
家长必读: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七种误解
小学数学一年级《位置》课例点评
五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课例点评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