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二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2017-03-14 收藏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上午我们第一节听的是舒老师的《克和千克》。当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我很佩服舒老师的勇气,敢上这样一堂课。因为,“克和千克”真的非常让人“忐忑”:这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去深刻理解领悟并应用,这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看到,舒老师借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沟通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秤,看,掂,估等各种活动体验,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生动有效!尤其是课堂中出现的三个词汇深深吸引我,我觉得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探讨!

词汇一:“100克”的巧妙——承前启后,数学可以融会贯通!

课的开始,老师利用“100克”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按照习惯,我们可能会采取从1克或者是1千克着手,但是舒老师另辟途径,从100克引入,我觉得这样的安排非常新颖,有以下几个特点:(1)100克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很多东西上都直接有标明,相比较“1克”而言,更容易找到相关的事物,取材比较方便;(2)100克的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还是有分量的,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事物是有重量的”,揭示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来源;(3)借用“100 克”研究1克,500克,1千克,能让学生感受到单位之间的轻重变化,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1、100、1000等几个学生比较敏感的数,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下节课的计算做好铺垫。所以,舒老师利用“100克”承前启后,融会贯通,实在是巧妙!

词汇二:“相当”的关键——切忌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我觉得这节课最难处理的地方就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舒老师的课堂上采用了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比如:拿100克的东西掂一掂,把感觉记在心里;把带来的东西掂一掂,和00克比,有什么感觉;数学书有多重,你会怎么比?同时她巧妙的借助了“相当”这个词汇,就像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利用“想象”,把某个质量和已知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不断的对质量进行感受和体验,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具有可感性,积极促进“克和千克”观念的培养,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扎实有效,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词汇三:“斤两”的出现——原来,学了数学还真是可以用起来的!

新课标提倡:数学和生活要紧密结合!在舒老师的课堂上让我们听到了久违的“斤两”,确实让我们感到意外!“斤两”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市制单位,但在课堂上我们往往是敢想不敢说,有的甚至刻意避开,将思维局限在“克和千克”之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 “斤两”问题时,还是不知所措。舒老师有两处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渗透:(1)课的开始,问学生: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说,呈现出了克、千克,公斤,斤,两,吨……内容非常丰富;(2)课堂小结中,利用板书渗透:1斤=500克,1千克=2斤,吨是比千克还大的单位等等,不断扩充知识的内涵,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切实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把传统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斤两”贯穿其中,不仅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内容,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人情味,文化味!

当然,一节好课需要我们不断的琢磨,如何关注本节课的预设和生成问题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比如:

(1)关于秤的使用。本节课中舒老师一直在借用秤进行研究,比如,用秤去验证学生的质量估测,用秤去感悟“1000克=1千克”,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使课堂的知识更具科学性。但是在课的开始舒老师在重点引出盘秤时,只是告诉学生: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克,我觉得过于表面。课堂上出现的盘秤只是一个小盘秤,生活中还有大的盘秤,所以我觉得舒老师应该是借用小盘秤引导学生去观察它的结构,包括指针,刻度,单位,如果操作等,“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部分在借用盘秤研究“1000克=1千克”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舒老师把两袋米放到盘秤上时,指针正好指向了“1千克”标识的“1”上面,偏离了“0”刻度,与1千克的实际重量产生了误差,当时我的困惑是:舒老师是刻意这样安排存在误差吗?但是这样的做法有意义吗?我们在称东西时,所放位置不同,是否也会出现偏差?看来,如何称东西也是一门学问,当然,我们老师是否课前就要把功课做足呢?

(2)关于课堂评价和调控问题。在练习一中,舒老师让学生猜一个鸡蛋的质量,之后用秤去检验,结果是75克。(感觉有点重,之后才发现这个鸡蛋是煮熟的,质量比原来的要重)。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是很相信老师的,下次他遇到“一个鸡蛋重50克”他会说错的,所以,我觉得在秤出鸡蛋的质量之后,老师可以延伸:鸡蛋有大有小,大概在50-60千克左右,这样就不会将学生的思维固定的太死,认知更全面。第二个调控问题,我感觉今天舒老师很多时候让学生去体验,但是感觉有点匆忙,学生已经去做了,但是在坐的老师“体验”还不深刻,老师的话似乎有点多,掩盖了学生的一些思维,但是我们去反观这节课,课堂准备材料之多,课堂调空控之难,那我们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总之,舒老师的课,课如其人,课如其名,看起来很美,听起来更美!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评课

各位领导、老师、兄弟校的同行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与各级领导、同行们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交流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共享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欣喜!

说句实话,听课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是很好的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下面就刚刚听的数学课,把我的所看、所想、所悟向与会领导做以汇报:

下面仅就王秀梅老师的数学课做以具体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的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地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这一理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值得肯定: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文本,一个载体,它往往过多地存载着培养学生智商的成分,从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如何给枯燥的内容生动、情趣化,给理性的知识情感、人文化。王老师这堂课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物品,猜想,验证2分硬币。掂手中精盐袋的重量来体会、感悟“千克”和“克”的关系。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争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不仅重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生动地、积极地经历了构建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学,活中乐,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

(1)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王老师从课伊始就进入到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之中,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达到以乐导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2)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开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王老师这节数学课“小活动”这一环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中,学生再能实际操作会更完美。当然,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有现实意义!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学识能力局限,难免孤陋寡闻!评课上剖析不一定那么深刻,点评也不十分精确到位。还请领导、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克与千克的认识》观后收获

今天观看了张晓燕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收获颇丰。

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开门见山地点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让小动物们以自我介绍的方式登场,这种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学生自己盲目地看情景图,自己找知识点效果要好,避免了走一些弯路。

在教学对克的认识时,教师通过一枚2分的硬币,首先让学生来认识天平和测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用手掂一掂来感知1克是轻的,让学生亲自称出1粒花生米,6粒黄豆等都是1克的。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0枚2分硬币的质量,估出一大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00克,再让学生找出学具箱重100克的物品。

在认识秤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台秤,通过教师称量黄豆的重量,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学具盒中1千克的物品称量出来,教师及时进行了指导,比如学生称苹果时应用塑料袋包起来等。

在学生交流1千克物品时,特意通过一盒虾酱的称量为1千克,而虾酱盒上标注的是1000克,巧妙地解决了1千克等于1000克的知识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设疑,不断解疑,各个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衔接特别自然,各种教具准备充分,教师语言精炼,点评到位,通过学生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加深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