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利用已有的活动经验,借助正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正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上课伊始,先带领学生回顾二年级上册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再提出题目的变化:增加数字“0”,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问“多了一个数字0,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说一说“可选择的数字多了一个0”“0不能写在十位上”“虽然数字多了,但方法与二年级上册时学习的方法一样”,引导学生借助复习回顾时唤起的经验,利用知识和方法的正迁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经历知识生成与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3能组成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就纷纷举手说能组成两个两位数:13和31。接着猴博士加了一个数字5,问:“用数字1、3、5能组成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组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6个……它们到底谁说得对?
(学生回答:小狗说得对)
师:猴博士一看没有难住小动物们,于是又说:“我再加上一个数字0,你们说说,这回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这下小动物们鸦雀无声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以故事情境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习下面的新知作铺垫。
⊙自主探究
1.出示探究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探究提示: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探究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写出来的数向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我写出的数有:10、13、15、30、31、35、50、51、53。
生2:我写出的数有:10、31、53、15、30、50、13、51、35。
……
3.优化方法。
师:这几名同学的方法都不太一样,你更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记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在小组内讨论,用你的方法试着写一写。(指名汇报)
预设
生:按数位摆。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4.小结:在排列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我们看看教材中小朋友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中给出的排列方法)他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然后确定个位上的数字。这样记录既清晰明了,又不重复、不遗漏。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的公式(相遇、追及)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练习题:和差、和倍、差倍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式:求大小数
2015年六年级常用数学公式:重量单位换算
小学生必知的数学基本概念大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图形计算公式集锦
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数量关系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倍数关系
小学数学浓度问题的公式大全
三年级常用数学公式:重量单位换算
小学一年级常用数学公式:单位换算
2015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集合
小学生必知的长度单位换算公式
数学公式:圆柱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图形计算公式:长方形和长方体
小学六年级单位间进率数学公式汇总
小学四年级数学常用公式
小学生必知的梯形计算公式(面积和周长)
小学生基本数量关系式
小学数学利润问题的公式(利润与折扣问题)
小学数学和差问题的公式2个
小学2015四年级基本数学公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乘法分配律
小学6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换算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式:三角形面积
2015年小学三年级常用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正方体
小学阶段时间单位换算公式
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图形计算公式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