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4.1《乘法的初步认识》ppt课件3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4.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8.1《认识克和千克》ppt课件3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flash(人教版)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2《解决问题》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4.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2《解决问题》ppt课件2
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人教版)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7.1《万以内数的认识》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ppt全单元课件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4.2《5的乘法口诀》ppt课件3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7.3《解决问题》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8.1《认识克和千克》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8.2《解决问题》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5.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6.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4.2《解决问题》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7.3《解决问题》ppt课件1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2.4《加、减法估算》ppt课件3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2.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4.2《解决问题》ppt课件1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2.4《加、减法估算》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7.2《口算加、减法》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8.1《认识克和千克》ppt课件2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实践与综合小小设计师》ppt课件1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ppt课件2
2014秋人教版数学二上2.4《加、减法估算》ppt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