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收藏
设计说明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新课伊始,利用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是相互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中结合除法算式设计小组同学自学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活动,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利用18的乘法算式说说谁是18的因数。这样学生在阅读、质疑、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1.用下面的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
(生认真观察并列出算式)
2.导入:可别小看这些除法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组除法算式,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准备,同时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学生独立把上面的算式分类,并阅读教材5页的内容,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讨论明确: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2)在这节课我们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二者不能混淆。
3.汇报:
(1)看黑板上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出示算式c÷a=b,(a,b,c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让学生说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阐述因数和倍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6页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找18的因数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第二种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讨论: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都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是非0的自然数)
(4)书写:在书写一个数的因数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头一尾地成对写因数,这样做不容易漏写)
(5)介绍集合图: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
18的因数
我们称它为集合图,这就是用集合图表示因数的方法。
2.练习。
教材7页2题(1)。
小学数学二年级期末练习卷
人教版数学《稍复杂的方程》教学实录
青岛版数学第十册《中位数》公开课实录
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试卷(二、8以内)(B)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实录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实录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实录
《读数 写数》教学实录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学实录
《百分数应用题一》教学实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堂实录
四年级思维训练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栽蒜苗(二)》教学案例
《认识小数》课堂实录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教学实录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苏教版《分米和毫米》教学实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趣味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