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收藏
课题 | 因数和倍数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1.借助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课前谈话中,通过把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自主探究,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 | ||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效果检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分钟) | 1.创设情境。 (1)引导学生说说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相互关系。 2.揭示课题。 | 1.(1)师生关系。 (2)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学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能说出:同桌关系、父女(子)关系…… 2.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1.根据乘法算式补全除法算式。 2×7=14 14÷( )=( ) 14÷( )=( ) 9×8=72 72÷( )=( ) 72÷( )=( ) |
二、动手操作,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0分钟) | 1.认识因数和倍数。 (1)出示教材5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结果分类吗?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4)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②商必须是整数。 ③没有余数。 (5)引导学生讨论除尽与整除的区别。 (6)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观察教材5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以及有什么发现。 | 1.(1)观察这些算式,同学间相互交流,发现这些都是除法算式。 (2)观察后,根据算式的结果,把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其余的分为另一类。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4)明确整除的意义。 (5)小组内互相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如12÷2=6,我们就说12能被2整除。 (6)听教师讲解,认识因数和倍数。 2.根据上面所学,自主思考全班汇报。 | 2.判断。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2)48是6的倍数。( ) (3)在12÷4=3中,12是4的倍数。( ) (4)6是36的因数。( ) (5)在4×0.5=2中,4和0.5是2的因数。( ) 3.数学游戏。 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说乘法算式,另一人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
三、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15分钟) | 1.教学例2,找因数。 (1)出示例2:引导学生学习找18的因数的方法。 (2)讨论:怎样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指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18的因数。 2.教学例3,找倍数。 (1)引导学生找2的倍数,汇报找的方法。 (2)介绍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的方法。 | 1.(1)独立完成后交流找18的因数的方法。 ①列除法算式找。 ②用乘法一对一对地找。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地找,写的时候从小写到大。 明确: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18的因数,强化认识。 2.(1)汇报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能答出:用2乘1、乘2、乘3、乘4…… (2)认真倾听,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 明确: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4.填一填。 (1)1的因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因数是( )。 (3)32有( )个因数,它们是( )。 (4)16的因数有( )。 (5)19的因数只有( )和( )。 |
四、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5分钟) | 1.填空。 (1)在1,6,7,12,14,49这六个数中,7的倍数有( )。 (2)12的因数有( )。 (3)4的倍数有( )。(从小到大写5个) 2.完成教材7页5题。 | 1.结合所学知识,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独立完成,汇报时要表述清楚错误的原因。 | 5.把下面各数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4 6 8 10 12 16 18 20 22 24 28 32 36 4的倍数有( )。 36的因数有( )。 |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 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 |
教师批注 |
八年级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1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1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八年级数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
八年级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1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1
八年级数学形状相同的图形2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2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3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3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4
八年级数学特殊三角形2
八年级数学特殊三角形1
八年级数学形状相同的图形1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八年级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2
八年级数学用坐标表示轴对称2
八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1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2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1
八年级数学增收节支
八年级数学形状相同的图形1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4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与众数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八年级数学说理课件2
八年级数学增收节支2
八年级数学增收节支1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