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收藏
做 个“笨 老 师”
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话:“大人懒了,小孩子有勤快了”,这句话不无道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有时候也可以“笨”一点,不必太聪明。如果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帮学生“铺路搭桥”,一显教师“知之者”的魅力,学生就会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过分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就会激发起学生继续研究、战胜挫折的欲望。
如:一次教学“24时计时法”。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我“傻呼呼“地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那为什么电视上还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来帮老师:
“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那就英文、中文都标上。”
“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懂,很简明。”
教师的装笨,给学生留下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又如,一道简便计算题:2.56×36+25.6×6.4。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目能进行简便计算吗?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反馈时,有学生回答:能简便计算,用乘法分配律。
老师楞在那里,装作不可思议的样子:“瞎说,乘法分配律要有相同的因数才行,现在明明没有相同的因数呀?”
学生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智慧之门在笑声中开启——
生1:老师,我反对您的()意见,如果把2.56×36改写成25.6×3.6,不就有相同的因数了吗?
生2:把后面的25.6×6.4改写成2.56×64也可以。
教师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来是这样。”
不难看出,教师通过一个“明知故问”的问答,“煽风点火”,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的暴露。教师“笨”了,学生就变得聪明了。
仔细想来,我这个老师,虽然“笨”了点,却也当的值啊。正是因为“笨”老师的出现,才引出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也更点燃了他们战胜自己的信心,才涌现出了众多的钻研者。其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东西,做老师的”笨”一些又何妨?
以往的时候,教师的考虑在前,安排得当。同学们因为习惯了老师的帮助,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懒散的习气逐渐的形成,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发挥,做事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现在,一个“笨”老师的出现,将学生们的依赖思想彻底的消灭。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这正如我们的教学,现在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淡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发挥。同学们的目标明确了,有了学习的动力了,我们的老师“笨”一点,又何妨?岂不是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
燕子去来,岁月流金。身边的人有的出了名,有的成了家。唯有我仍是两袖清风,昼耕夜读不辍。但看着我教育园地里的小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桃李芬芳,我仍是情有独钟,做“笨”老师的痴心不改。
趣味小学数学文化之数学传统最悠久的国家
小学生数学儿歌:比、除法和分数
最新的小学生数学儿歌字母表示数
小学生数学文化:质数与合数儿歌
数学文化公约数公倍数数学儿歌
小学生必须了解的数学文化:发现数学定理
最新小学数学文化《圆、圆柱、圆锥》
小学生趣味数学文化:比例尺
小学数学文化: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文化奇妙的数学现象
小学生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儿歌
数学文化有理数乘法数学儿歌
小学生必读的数学文化故事:数学家高斯
小学生数学文化《比、除法和分数》
趣味数学文化小故事:一元钱去哪了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文化名言名句大全
数学文化欣赏:有理数乘法
小学数学文化经典故事:数学史上最无耻的局
数学文化如此美妙的数学
小学数学文化质数与合数儿歌
数学文化10的合成与分解数学儿歌
小学生数学儿歌欣赏:能被2、5、3整除的数
2014年小学生数学文化《今天星期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文化:数一数拍手歌
数学文化整数加法法则数学儿歌
趣味数学文化赏析:百分数、分数应用题
数学文化表内乘法口诀儿歌
小学生数学文化(数的整除的意义数学儿歌)
数学文化整数加法与减法法则数学儿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