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巧用方法解初中数学题:配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09—2010年第一学期初一数学期中试卷
初一数学期中压轴题系列:列方程解应用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单元测试系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题(有答案)
人大附中2010
人教版初一数学期中测试卷 (上册)
人大附中初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单元测试系列: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
初一数学期中压轴题系列:代数式化简求值
人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初一年级上数学期中试卷
初一数学上册必考知识点及重难点
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2009—2010年第二学期初一数学期中练习试卷
201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_七年级期中试卷
有理数的乘除训练试题(新人教版)
人大附中2009
北京市人大附中2010年七年级(下)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初一数学期中压轴题系列:定义新运算和程序运算
巧用方法解初中数学题:反证法
巧用方法解初中数学题:待定系数法
人大附中2008
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上册数学周周练试题(苏科版)
北京101中08-09学年上学期初一期中数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巧用方法解初中数学题:构造法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08—09年第一学期初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几何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能力自测
无锡市育才中学七年级数学月考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