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
收藏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9—111页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基本练习。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说,教师小结。
5.应用知识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3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4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2
两条直线的交点教案1
集合和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异面直线教学设计
直线的方程教学设计1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教案1
数列教学设计
直线的斜率教学设计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2
直线与平面垂直教学设计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与数量积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教学设计1
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设计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教案1
直线的斜率教学设计2
三角函数教案1
直线和平面垂直教学设计
空间直角坐标系教案1
直观图画法教学设计
不等式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
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集合教案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1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幂函数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