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五上《平行四边形的...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数学五上《...

数学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2015-07-29 收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整个过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试误推导验证应用等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拼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自己操作观察并得出结论。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图形的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它们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的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数格子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四、教学流程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选一选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想一想

算一算

五、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教具,如下图)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教师演示,如下图)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

预设: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的长方形和变化后的平行四边形,可能有的学生认为面积不变,也是40平方厘米,有的认为面积变小了,教师暂时不予评价。

师:(对认为面积不变的同学质疑)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

师:究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把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如下图)数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通过学生数一数,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cm2,使学生明确拉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少了,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看起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格子的方法倒是可以,但是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较大时显然数格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那该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吧。(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然后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向学生提问:面积变了吗?引起学生的好奇与争议,以此为契机,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是错误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1、图形转换

师:(教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不知道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能不能把它转换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能)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还有一种沿对角剪开、旋转、拼剪成长方形。)

2、探讨联系

师:同学们真能干,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大家认真观察,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从中得出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相等。)

师:(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这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

4、验证公式

师:究竟这个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把导入时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的面积。(先让学生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列式计算。)

师:计算出来的结果和我们数方格得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师:这证明我们所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正确的。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1、算一算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2、选一选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几个选择,你选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3、想一想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学校里有一块草地,想在草地的一边修一条小路通向另一边,下面的有三种设计方案,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的面积最小?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效果评价

1、注重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小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动手操作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红旗奖励。

2.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

用算一算、选一选、想一想这三道题目,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对于表现较好的个人给予红旗奖励。

七、本教学设计特点

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然后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向学生提问:面积变了吗?引起学生的好奇与争议,以此为契机,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是错误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求知欲望。进而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出来以后,让学生再一次验证公式,这一过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全新教学理念,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