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课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年级数学《下课啦》教...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课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6-10-28 收藏

《下课啦》教学反思 1

陈佳丽 用“心”设计

《下课啦》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中,我用“心”设计,以米奇老鼠为主线,通过三关闯关挑战依次从高矮、长短、数格子三方面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回顾本节课,我完成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准备比较精心。

我改变原来的主题图单纯从踮脚的角度来判断比高矮公平与否,而通过选取班里的三组孩子两两比较的图片,一组有人踮脚、一组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一组是有一个孩子坐着。通过这三个典型的错例,前两个强化孩子比高矮要站在同一平面上的认识,最后一个强调比高矮要站直。这三个例子通过让孩子们小组讨论比较的公平性,让孩子对高矮的比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模块分明,设计比较合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完成米奇提出的闯关挑战来让孩子完成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掌握。接着,通过帮米奇解决难题来当堂检测孩子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与否。最后,通过孩子小结后独立完成当堂训练题目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设制认知冲突,保持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多次设制认识冲突。比如,在让一组学生上台比高矮后,再让其中高的孩子跟老师比,随后马上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个(相对比较高)孩子一下子是高的,一下子又是矮的?让孩子时刻保持兴趣,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善于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比高矮、长短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中,我多次强调比较的相对性,突出比较的对象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并且通过板书、让孩子重复说的方式,明白表达比较的结果时,前面一定要加上谁比谁。

五、练习设计有层次、梯度。

在本节课里,无论是课堂上的当堂检测题,还是小结后孩子们独立完成的分层作业,我都是遵循着层层递进,让优等生吃饱,同时照顾成绩相对退后孩子的原则,尽量让练习的层次感更加鲜明一些。比如,在练习比绳子长短的题目时,当学生说出绳子绕的圈数越多,绳子越长的结论时,我立即出示一组绳子都是绕3圈,但是圈的大小不同让孩子进行比较,在这里,练习显得比较有梯度。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善:

1、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可能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显出比较好的组织能力,课堂上有两个孩子没能进入状态。

2、没能很好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让课堂融入更多动的环节。比如,在比高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同桌比高矮或者小组比高矮;再比如,比长短时,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比手臂的长短。

3、在闯关挑战的第三关时,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谁走的路更长,清晰学生的数学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两条路线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只是中间弯曲程度不同。

4、教学要学会等待。在后半部分,教师等待的时间有点少,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回答时间。

在这节课中,要特别感谢王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上出更好的课,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老师。

《下课啦》教学反思 2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矮、长短的比较。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直接比较主要借由视觉感官进行比较,一般应用于差异较为明显地比较。本课则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白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间接比较的使用是对于那些看起来无法直接分辨长度的大小的事物,则需要寻找参照物进行间接比较。

首先,导入环节。请学生与老师进行高矮比较,以及生生比较。学生兴趣高,借此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情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强度不够,应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

接着,探究新知部分。环节一:谁高?谁矮?部分学生会觉得两人同样高,但也存在个别学生能通过观察指出,淘气“踮脚”了,不公平。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白,比较应该在同一个起点进行。而后,通过动画操作,让学生应用“同一起点”比较的方法。环节二:比谁长?谁短?虽有动画的操作,直观清楚地演示比较的过程,拉直、对齐之后再比较。但,如果设置成现场找学生借绳子,现场操作比较,相信学生能通过操作活动,进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也会更深。环节三:谁走的路长?通过教师用手比划两位小朋友走路的路径,学生能自然而然进行数格子比较长短!这部分是学生掌握间接比较——数格子的重心。有了此部分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将知识迁移应用到课后的练习中去(比较小兔子的高矮、铅笔的长短)。值得一提的是,比较的两种方法的应用,应该是优化融合使用,教学中,能直观比较的就没有必要强调学生进行间接比较,增加思维负担。优化比较方法才能更便捷、实效。

总体上来说,这堂课我较为注重引导学生,以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步步推理思考、探索,相对成功。但课堂氛围的营造不足,学生虽能安静听讲,也养成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但课堂的参与率不高,这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21:48:02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