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2016-10-28 收藏

蹲下身子,走进心灵

——《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

孙宁

教学片段一:老师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估计一下图中一共有多少只羊。生1:100只;生2:19只;生3:91只;生4:99只;生5:90只;……

教学片段二:老师叫学生数出20个物体,想办法让老师一眼看出来是20。生1:把10个花生放在一堆;生2:把10个方块放在一起;生3:我们每人数10 个硬币,再加起来;生4:每数10根小棒就捆成一捆。师:20里面有几个十?再添1根是多少?2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告诉学生有十个一袋的,也有零散的,谁能快速拿出36颗来?生:先拿3袋,再拿6个。两人合作,拿出36颗。……

教学片段三:在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后,老师又回到了主题图,这里老师设计的课件使羊在移动。师问: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生1:100只;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2: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怎么数的?生2:先数上面,再数下面;师:你上来数一数。学生上台去数,羊虽然在动,按说还是可以数清楚的,但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不愿意学生按这样的方式数,所以老师有意不配合,老师的鼠标并不完全跟随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出错。几次出错后,老师又问:怎样才能很快的数出来?生3:10个10个的数。课件显示10个一组,师生很快共同完成了。……

思考:

在新课标的培训中有一句很响的口号:“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我认为蹲不蹲下是形式,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以平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分析学生的内心感触与想法,和孩子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育、纠正。我们不妨分析以下刚才的几个片段。

在学生估算主题图中有多少只羊的时候,居然出现那么大差距,原因为何?我想首先是孩子的数感的培养不到位;二是学生的估算能力有欠缺;三是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后再回答的习惯与素养,学生对于回答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信口开河,随口就来。在评课的时候省教研员梁老师也提到这件事,对这老师不应简单的放过去,应该就势带着学生去数一数,数到20的时候,老师再让估19的同学看看这些大概占了多大一部分,再重新估一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加强了估算能力。我想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细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及错误的原因,趁热打铁,有的放矢,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现在我们的教学应该注意“体验”和“需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得来的过程,体验到得到知识的需要。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两位数的组成即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有学生数到个位为9时,再数就要数几十。这里学生应该有那些体验呢?十进制记数也是人们生产生活 的需要。学生已有了满10一份的经验,老师又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想办法让老师一眼看出来是20?课堂上学生都作到了10个一份,我认为,不应就手停止,而应让学生继续数下去,体会为了记数方便,我们可以10个一数,一份、一份的加上去,这样10、20、30、40、……从而更清楚的意识到,有几个十就是几十,几十就有几个十。然后在让学生拿23或36 ,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拿,有几个十,怎样拿方便?使学生体验到可以一个一个地拿,也可以先拿几个十,再拿散的,比较之后,自觉的选用方便的方法,清楚的认识到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是我的个人想法,对与错,请多多指教)在数69到70时,还是注意几个十,再加1,散的有多少根?应该怎么样?一共有几个十?

学生在数百羊图的时候,他习惯于怎么数呢?我认为一般的人包括成人,都倾向于一个一个的数,因为图中没有10个在一起,就算要10个10个的数,也要每 10个数一次,这里和百球图不一样,那里是有序排列的,所以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个一个的数老师应该有准备。不要强求学生10个10个的数。要想突出100里面有10个十,可以问学生还可以怎样数,不就行了。一句话,不要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备课、授课,课前、课堂、课后都要多从孩子的地位去分析他们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课堂。

------------------------------------------------------------------------------------------------------

《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到朴素的课堂中蕴含的无穷的智慧。现在根据自己的听课收获以及王主任的讲解,回答王主任提出的四个问题:

1、本节课以什么为主线?以“数”的活动为主线,如估中数、摆中数、排中数、整十整十的数、从小到大的数、整理后在数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的。

2、认识100以内数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总结起来说,就是:圆盘估、方盘数、手指凑、整十数、抓一把、排中数几十几。

3、整十数认识的特点是什么?整十数的认识突出了顺序性、直观性。

4、几十几的教学是怎么做的?利用10×10的带孔的方盘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几十几的组成。并初步的引导学生感受二维坐标系中点的位置。

一句话概括,就是神奇的方盘、万能的手指、蕴含刘老师无穷的教育智慧。

--------------------------------------------------------------------------------------------

《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以百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王老师能做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重视设置教学情景。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王老师在这节课中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让学生在“用”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比如为了让学生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

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注意渗透了估计、猜测,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王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一把小棒有多少根、在后面也出现了小羊有几只,通过这些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了估计意识。

3、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整节课,老师能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做到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意识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让学生数数、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反思体会

《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使学生准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一般就能数到100,但在实际数实物时却很容易发生错误,因为在实际数实物时涉及到他们在具体数物品时能力高低的数数品质。方老师在整节课中,力求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整节课的亮点有:

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在上课初,方老师拿出三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着一定数量的小棒,让同学们猜一猜。这不但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数的多少。在一年级小朋友的意识中,只对二十几的数有一定的实物认识,对于几十的数,只存在对数字的认识上。方老师用大量的时间用于小朋友们对几十数的认识,充分培养了小朋友们的数感。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 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我们的祖先发展数概念的重要过程。

2、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能很流利地数出1——100,但若让学生去数实物时,不是多数就是少数,常常手口不一致,同时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为此,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对教学重点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