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8
收藏
教学内容:平均数例2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情景图,展示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百分数随堂检测题浙教版
浅谈学生作业的上交与批改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东南西北课后训练题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让一年级孩子爱上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趣味练习试卷
例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困难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试卷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随笔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有感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整数与小数同步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的情景导入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综合模拟试卷
如何让学生爱学数学
告诉你的学生:如何学好数学?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5月份月考题
2016年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课后练习题第二学期
五年级数学《控制取胜法》能力训练
2016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技巧
师生参与,共同进步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随笔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随堂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加减运算同步检测题
三年级数学面积课后练习题第二学期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期《圆柱与圆锥》练习卷
尝试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2016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课后练习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由圆柱表面积想到的 参加六年级数学教材培训有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数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谈《数学广角》的教学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