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
收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箱子、正方体、小动物头饰、题卡、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课件演示: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才能使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于是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如何呢?阿凡提可能赢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揭开谜底。
【评析:课导入时就播放学生喜爱的“阿凡提”故事,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师:王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小正方体,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两生上台)
师:我们3人合作,由你来摇动纸盒,你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小正方体来,王老师来猜它的颜色,下面的同学,好好欣赏一下老师的本领吧!
师:我猜蓝色。(学生拿出来,师接过正方体高举。)看,我猜对了没有?
生:猜对了,猜对了。(部分学生鼓起掌来。)
师:再来一次。我又猜是蓝色。(展示)哇!我又猜对了。
师:再来再来,我还是猜蓝色。(学生拼命鼓掌,气氛热烈。)
师:怎么样?同学们,王老师猜颜色的本领够厉害吧!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吗?
生:因为你事先就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蓝色的正方体。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异口同声地)
师:同学们真聪明。事先,王老师的确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蓝色的正方体(边说边把盒子里的蓝色正方体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让王老师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也一定是蓝色。(板书:一定)
师:谁再来说说为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来的正方体一定是蓝色?
生:因为盒子里只有蓝色的正方体,所以摸出来的正方体一定是蓝色。
活动二:创设摸奖情境,体验“不可能”。
师:同学们都去摸过奖吧?看,老师今天还特意地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摸奖的箱子,(用力搬出)大家猜猜看这个箱子里可能装着些什么?
生:水彩笔、本子、小玩具……
师:告诉你们,谁都没有猜对,想打开看看吗?(师打开纸盒)
生:空的,什么都没有。
师:请大家注意了,现在王老师把一些小正方体放进去(隐秘的),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只要你们能从这个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正方体来,那么这本漂亮的笔记本(展示奖品)就属于你了,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气氛热烈。)
生1:没中奖。
生2:又没中奖。
生3:还是没中奖……
师:那么多的同学都摸过了,为什么没有一个能中奖呢?难道你们今天的运气都这么差吗?
生:不是运气差,箱子里面根本就没有蓝色的正方体(学生猜想)。
师: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生:是。(整齐宏亮,异口同声)
师:同学们的推想能力真是太厉害了!大家请看,(打开盒子,拿出正方体)里面装的全都是些红色、黄色、绿色的正方体,有蓝色的正方体吗?
生:没有。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摸下去的话,可能摸出蓝色吗?
生: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师:为什么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蓝色?
生:因为里面根本就没有蓝色的正方体,所以不可能摸出蓝色。
活动三:继续摸奖游戏,体验“可能”。
师:既然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蓝色,那么这些漂亮的笔记本你们也就得不到了,觉得这样的摸奖有意思吗?
生:没意思。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蓝色的正方体放进去。
师:好,老师就听你们的。下面老师把这3个蓝色的正方体也放进去,请问,现在这个箱子里有几个蓝色?还有几个其他的颜色?
生:有3个是蓝色的,还有3个是其他的颜色的。
师(摇动纸箱)问:这回谁想上来摸?
请一个学生上来,在摸出来之前问:“他从里面摸出一个正方体来就一定能中奖吗?”
生:不一定,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
师:为什么?
生:因为箱子里面的正方体不只是蓝色,还有其他的颜色。
师:那你们觉得他会摸出一个什么颜色的正方体呢?
生1:红色。
生2:黄色。
生3:绿色……
师:也就是说这四种颜色的正方体都有可能被他摸到。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情,同意吧?
生:同意。(板书:可能)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生摸,实际体验。)
【评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特殊之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三、判断生活中的事件,内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师:刚才没有机会上来摸奖的同学不要灰心,同学们请看(电脑展示6只不同的小动物,例2的6种现象:①三天后下雨;②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③地球每天都在转动;④人用左手拿筷子;⑤太阳从西边升起;⑥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分别在这6只可爱的小动物身上。)这些小动物可爱吧?瞧,它们都在向你们招手呢,想不想得到它?
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这6只小动物吸引了,一心只想得到它们,这时老师提出答题要求:
a、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
b、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c、学生自由选题回答,回答对了以相应的小动物头饰作为奖励。
【评析: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可爱的蓝猫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也忍不住想出题考考你们了,告诉老师,有没有信心接受蓝猫的挑战?(生:有)。那好,请看,它来了。
电脑播:嗨!大家好,不用介绍,咱们早就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
师:同学们先把这三个要求齐读一遍。
请大家拿出这张题卡,(师举题卡)每个人都有一张,并且上面写有要求,请你仔细看清题卡上的要求,自己来涂一涂,比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学生练习)
师:如果你已经涂好了,请把你的作品拿上来,贴在相应的要求下。(学生贴)
师:黑板上已经贴满了各种作品,大家相互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成功地接受了蓝猫的挑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鼓励一下自己吧!
【评析:涂色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举生活中的实例,放飞思维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已经学会了用这么多词来表达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
(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王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蛇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评析: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时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五、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拓展延伸
师:学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那个故事中去,老师想问一问了:“财主要求阿凡提把一箱子的金币抛起来落下后个个都要正面朝上,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因为每个金币都有正面和反面,那么多的金币抛起来落下后肯定有一些正面朝上,还有些会反面朝上。
师:的确,如果按这样想,阿凡提几乎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难道就眼看着财主把所有的金币拿走吗?如果是你,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抛出的金币落下后一定都是正面朝上。(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以把两枚金币的反面粘起来。(师现场演示,学生茅塞顿开。)
师:阿凡提就是用这种办法惩罚了财主,夺回了全部的金币。
【评析:这一环节,既与课始提出的问提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与灵活,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开放性。】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提前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们这个年级就要举行一场拔河比赛了,你们觉得我们班能赢吗?(师用激情地、富于挑战性的语言提问)
生:能!
师:一定能赢吗?
生:一定能赢!(学生情绪高涨)
师:真棒,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赢得比赛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其实,比赛的结果并不会随着我们的情感,意志而转移,我们可能会赢,也有可能会输。结果究竟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说明可能性与自己的愿望、意志是无关的。】
【总评】
“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教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教师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正方体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摸正方体,凡是想摸的尽量让他们摸,在许多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正方体。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贯穿始终的阿凡提故事,学生喜闻乐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有机融合。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厉害了”“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适地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将结束时,教师有意设计了数学与情感关系这一环节的教学,说明了可能性并不会随着人们的情感,意志而转移。虽然简短的几句话,看似信手拈来,但的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 第四单元测试题(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整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成反比例的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立体图形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除以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乘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三)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三)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整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简单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的应用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轴对称图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除法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和比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