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实录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6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 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1、 微机 课件

2、 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 1大袋桔子

3、 5台盘秤 、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

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

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

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

[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

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

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

--------

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 (不能)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

生2:用秤称一称.

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比如------

(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

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

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

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

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

--------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

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

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

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

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

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

---------

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

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

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 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

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g是克的英文缩写(板书:g)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 枚2分硬币重1克。

(1) 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

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 ,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

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

[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 )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

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

师: 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

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

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

生2:我觉的有100克。

生3:我觉得有60克重。

---------

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 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

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

---------

[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

[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既是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展示,又是教师精于设计、合理指导的呈现。是一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培养能力、发展人本的好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