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二)》教学案例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栽蒜苗(二)》教学案例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栽蒜苗(二)》教学案例

《栽蒜苗(二)》教学案例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栽蒜苗(二)》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栽蒜苗(二)》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身边的数据,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2、初步探索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统计图有着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要知道蒜苗的生长变化情况很自然地引出折线统计图。学生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学好这节课内容将为以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整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很愿意去收集信息、整理、处理实验数据。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他们有能力去探索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指导。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昨天我布置同学们去查你们家112份电费价格记录表,谁愿意把你查到的信息展示给大家。

生:12月份150元,34月份130元,56月份210元,78月份360元,910月份160元,1112月份140元。

师:你能用统计图表示吗?

生:学生画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绘制条形统计图的?

生:横着表示月份,竖着表示钱数,一格表示40元。

师:我们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这一数据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数据呢?

学生猜想。

生: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是什么样的线呢?

学生猜想、试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折线统计图是什么样的?

(出示一个现成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样子)

师:怎样把12个月电费交款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呢?

生讨论,试着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师:怎样能更好的绘制折线统计图呢?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呢?

多媒体展示描点,连线的过程。

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

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从折线统计图上,你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用电的变化趋势,想到7、8月份是用电高峰,要节约用电。

师: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见过?

学生试着说一说。

(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都栽了蒜苗并记录了蒜苗的生长情况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载的蒜苗的生长情况?(一生汇报)

师:大家和他的记录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说一说原因?

生:因为光、水、温度、肥料等因素影响着蒜苗的生长速度。

师:知道蒜苗的生长的情况,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呢?

展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绘制成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栽蒜苗(二)》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栽蒜苗(二)》教学案例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两者区别

生:我认为,用折线统计图更好,更能一目了然得看出蒜苗生长的趋势。

师: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生:第912天长得比较快。

师:估计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生;我估计第10天大约长到12厘米。

师:预测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深化新知:

练一练:第一题:

1、讨论: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引导生说一说自己所提出的变化趋势的依据。

2、分析变化趋势背后的原因

第二题:

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1、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自己进行解答。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熟悉的情境更容易让他们迅速进入有效的实践探索。孩子对于家中常有的水电单比较熟悉,但对于几个月的变化情况却并不清楚,以此激发他们绘制统计图的积极性,来展现这种变化、发展情况,孩子们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主动性。

2、在教学中,让孩子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等全过程,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统计的价值,对于发展他们的统计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分辨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绘制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各自的特点也比较分明,因此,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特点,适用于怎样的情况,更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的价值。

2、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因势利导。统计水电费用的情况,对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这一数据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数据 进行猜想时,学生的思维很难展开,因为他们缺少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

六、案例点评: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本节课老师从学生所熟悉并非常容易收集到

的水电单引入,让孩子绘制统计图,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怎样表示出水电费用的变化情况,以突显并统领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特点。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用延续的、系列的栽蒜苗问题让孩子进一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体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升降变化情况的特征;让孩子独立自主地经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由此来预测蒜苗的发展趋势,分析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体现了教师对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交融关系的理解,对孩子统计意识的培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