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加和减的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掌握了千以内笔算加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必要的铺垫。教材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例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购买玩具为题材,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的制定: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抽象出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信息,由这些信息而产生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诱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板书课题)
这一段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言语上,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放开胆子,去尝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还用两个小朋友购买东西产生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顺利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你们能口算出小男孩该付多少钱给这位阿姨吗?怎么列式,同学们分组讨论,把想好的方法跟同学们好好的说一说。指名问答,互相交流。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只要方法正确、合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新课程要求算法多样化,算法的最优化。在这儿,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比较出最优秀的口算方法,教师加以总结。
师:这位小妹妹该付多少钱呢?如何列式呢?师板书。你们还能口算出结果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8=12,再算40+30=70,再算12+70=82。对每一位回答出答案的同学都要及时表扬。
3、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算一算、比一比。(想想做做第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都那么好,现在我们小组间来个比赛,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
(2)、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想想做做第4题)
(4)、估一估,算一算。(想想做做第5题)
(5)、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6、7题)
多媒出示第6题。
仔细看图,根据提出的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哪几条路?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在估计以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是怎么样想的,再算一算估计得对不对。
多媒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把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5、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第二课时)课件ppt青岛版九年级下
人教A版必修1《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ppt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1.3.2奇偶性(三)课件ppt人教A版高中必修1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二)课件ppt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人教A版必修1《集合的含义及表示》课件ppt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二)课件ppt临沂第一中学必修1
2.2.1对数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5.3反比例函数(第二课时)课件ppt青岛版九年级下
青岛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莘县朝城初中)
5.6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三课时)课件ppt
对数运算性质—换底公式课件ppt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课件ppt人教A版高中(必修1)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运算(1)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2.2.3对数的换底公式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课件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件ppt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复习课件ppt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青岛版九年级上数学期末测试题
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课时)课件ppt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三)课件ppt南川三中必修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3)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运算(2)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期中必修1复习课件(2)
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课件ppt泰山版九年级上
有理数的复习(二)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件ppt人教A版必修1
人教A版必修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件ppt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课件2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