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用解决问题(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用解决问题(二)》说课稿内容: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今天我说的是宋蘅老师执教的例2这课时的教学内容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五、听后的反思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
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 :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用解决问题(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用解决问题(二)》说课稿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 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 3中的2表示 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圆的初步认识》练习题(上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模拟题
必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检测卷
新人教A版高一数学函数与方程知识要点
2016-2017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复习卷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测试卷(冀教版有答案)
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自测题
数学趣味题:减去的乐趣
2016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卷(人教版)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测试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苏教版)
2016年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过关检测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巩固训练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质量分析报告(2016年)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运算律》练习题:北师大版
2016年秋季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练习题
2016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模拟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
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模拟卷
2016年二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集合元素易错知识点: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北京版三年级数学《口算除法》随堂检测题:第一学期
2016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能力训练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