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国标本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P93一P97)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08高考数学复习易做易错题选
08高考数学函数复习训练卷
08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08高考数学广东理科复习测试卷
08高考数学填空题专项训练8
08高考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复习
08高考数学排列组合的应用问题
08高考数学求圆锥曲线方程
08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三角函数
08高考数学第七次月考模拟卷
08高考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
08高考数学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08高考数学文科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题
08高考数学模拟试卷2
08高考数学奇偶性与单调性复习2
08高考数学导数的应用问题
08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圆锥曲线练习
08高考数学归纳法解题
08高考数学概率
08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不等式练习
08高考数学极限及其运算
08高考数学复习概率测试
08高考数学填空题专项训练6
08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平面向量
08高考数学填空题专项训练7
08高考数学模拟试卷1
08高考数学学科复习二模测试试题
08高考数学数列变式题复习测试
08高考数学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性质50条
08高考数学模拟测试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