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人教版《重...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重复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师生交流:

1、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引导学生用喜欢、既喜欢又喜欢来描述)(教师归纳出学生都喜欢的水果)

2、老师有几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敢挑战吗?

A、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这是为什么?

B、在排队时,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5个,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4个,队伍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揭题:生活当中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数学广角来感受一下。(板书)

二、探究新知,理解集合:

1、创设情境: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 从统计表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语文小组有8人,数学小组有9人。)出示问题: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2) 生列式:8+9=17人

3)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4人。

师:数出来一共有14人,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17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生:因为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两个圆圈:红圈里表示语文小组的人,蓝圈表示数学小组人,请同学们按照表格中的名单对号入圈。

(1)说一说

红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蓝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

(2)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思考如何画圈)

3、自主绘图,处理重复

A、自主画图

师分析同学的作品,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B、对比图表:

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图更清楚、简单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

4、看图计算,思考重复。

1) 独立计算:

师: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 汇报交流: 8+9-3=14(人)(板书算式)

3) 强调重点: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注意什么?(强调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巩固练习,强化重复

1、书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天鹅)

2、书110页第2题

编成现实情景题:(PPT)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文具盒和画笔,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并说明算式的意义。(算式:5+5-3=7(种))

3、5月16日,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户外拓展运动,其中有攀岩和射击活动,根据调查:

六年级(2)、(3)两班有学生89人,其中喜欢攀岩的有63人,喜欢射击的有53人,两个活动都喜欢的有43人,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只喜欢一个活动(攀岩或射击)的有多少人?两个活动都不喜欢的有多少人?)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4、补充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想办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教学反思:

5月21日是我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我执教的是《数学广角重复问题》。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以下几点:

1、经历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二、建立认知冲突,初步画图。三、绘制集合圈,理解重复现象。学生参与意识弄浓,学习效果好。

不足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导致学习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意见是:学生回答问题是声音太小;要多鼓励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培训学生的思维。对这些建议,我会认真接受,改进我的教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