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千克 克 吨》教...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千克 ...

《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P18 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P18 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吨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1 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P21 P2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克 克 吨》教学设计的换算。

3.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重多少?

引入单位吨。

2、 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吨。

4、 练一练。

完成课本P22页的练习。

5、 数学故事

请同学讲述曹充称象的故事,再讨论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然后完成课本上的计算。并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23至2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其单位的进率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完成第一题。

注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强调看称的单位,不同的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2、完成第二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完成各物体的质量的连线。

3、完成第三题

比较大小,注意不同的单位,数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将它们改写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

4、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

5、5、6、7、8题,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搭配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学生有序思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配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菜?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一种素菜和两种荤菜作为星期一的菜谱。

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 同的配菜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3、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菜谱的情况,会有学生说菜的种类太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将菜谱适当调整为二荤二素。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摆学具、列表、连线(画搭配路线图)等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解决问题,并发现每种荤菜与素菜搭配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两种荤菜,所以是2个2,就有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师出示二种荤菜三种素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做完之后,跟小组的其它同学比较一下,看看哪一处方法最好。使学生明白,摆学具、连线、画图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4、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