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调研报告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初步认识》调研报告调研目的:
1.了解学生学习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有关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与分数有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3.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积极性。
4.了解学生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难点。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访谈。
调研对象:三年级全部学生。
调研内容及形式:
一、问卷调查(全班37名学生):
1、男生有20人,女生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2、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几个?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基础。
结果分析:
全班37人全部正确。由此可见,学生对均分的问题和能整除的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较好,说明已经具备了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基础。
3、一个班有21位男生,今天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参加运动会,还有多少人留下来了?(用什么方法表示都可以)
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结果分析:
全班37人大部分采用的是列算式计算的方法。
有25人采用的是列式的方法:
13人是这样列式213=7(人)21-7=14(人);
9人是这样列式:213=7(人)72=14(人)。
3人是这样列式:213=7(人)。
学生有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能体会到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准确完整系统的分数概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调研报告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初步认识》调研报告 二、访谈(随机抽样5人)
1、看到这个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结果分析:
被接受调查的5名学生,有1个学生说蓝色是1/4,白色是3/4;有1个学生说蓝色占整个图形的1/4;有1个学生说为什么有4份,只有1份是蓝色的;有1个学生说为什么只有1个蓝色;还有1个学生说蓝色是一小部分。从具体的情境过度到几何图形,学生基本上都不能从中发现分数,由此说明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大部分学生头脑中还没有抽象分数的概念,学生缺少从图形的角度认识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表示什么意思?
(1)三(4)班共有36名学生,男生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1/2;
(2)地球上的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学习经验和可能的困难。
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5名学生,都能准确说出3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意思。对于1/2、3/10叫什么,全班只有1个学生知道叫分数;对于分数表示的意思,有4个学生说男生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一部分。有1个孩子不知道表示的意思。
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头脑中基本上没有建立分数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能体会到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学生不能准确的描述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在数学课堂上,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看书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其他)
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
结果分析:
访谈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有1/6的学生喜欢自学,1/6的学生喜欢小组交流、合作,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1/6的学生选择其他。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发现学生对平均分和整除的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较好,说明已经具备了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基础,但是在大部分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分数的概念,所以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所表示的意思,真正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数的扩充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课上设置学生喜欢的情境,使学生体会数系的扩充是人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必然,从而有建立分数概念的需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
平面几期中复习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正方形中心对称演示
平方根的意义
二元一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七)
平行线平分线段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演示)
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讲解
四边形的演变动画
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轴对复习
菱形的性质(一)
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
立方体的直观图
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
二元一次方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元三元方程组复习
三等分已知线段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演示(二)
十字相乘法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演示(三)
角的度量(二)
四边形内角和
十字相乘法分解
角度制
平面几期中复习6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