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教...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时间与数...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 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 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实践,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