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高一数学竞赛培训题(一)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四)
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第二次调研考试-数学试卷
代数第二章三角函数
新星中学2005-2006学年第二次阶段测试高一数学
反函数与周期函数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一)
高一数学竞赛培训题(五)
高一数学单元检测(4)
0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数学期中试卷-新课标
期中考试高一数学试卷
苏教版江苏省海安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期中调研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质量调研测试卷(样卷)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期中测试卷
2006学年高一数学统一检测试卷
苏教版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数学必修1模块考试(B卷)(新课标)
高一数学镇江三校联考试卷(苏教版必修1和2)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数学考试卷(必修一)-苏教版
求是杯数学竞赛八
平潮高级中学2005级高一数学函数测试卷
二次函数复习一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清江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下学期期末复习高一数学测试试题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3)
大丰高级中学数学学科高一年级11月份月考试题
庆元中学200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第二学期高一数学期中考试
杭州市源清中学高一数学12月月考试卷
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