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9
收藏
“因数与倍数”单元中,在第12页中指出“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而在17页又指出“0也是偶数”,质数与合数中,对0的问题又没有加以说明。这是为什么?究竟在这一单元的研究中,到底包括0还是不包括0?
(1)本单元是有关数论的内容,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就数论这门学科而言,研究的数的范围是整数(0是整数),而且其主要概念都是在整除(见与本册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的基础上定义的,具体的某个概念又会限定在特定的数的范围内(如0×5=0,可以说5是0的因数,0是5的倍数;但不能说0是0的因数,在数论里讨论的因数与一般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概念是不同的,数论里的因数不能为0)。
(2)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应该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但是,由于0是任何非0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0自然数是0的因数;这种由于0的特殊性导致在研究具体问题时经常要注意说明0是否包含在内,给研究问题带来很多麻烦。(如虽然0是任何非0自然数的倍数,但最小公倍数指的是一切公倍数中的最小正数”)。因此,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进行特殊约定,一般只在非0的自然数范围内加以研究,教材对此在第12页进行了说明。
(3)奇数、偶数的概念是在整除的基础上定义的,研究的范围是整数,因为0能被2整除(或者说0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为此,教材对“0也是偶数”进行了补充说明,概念是科学的定义,这与前面对本单元数的范围的特殊约定并不矛盾。
(4)与因数和倍数不同,质数和合数在正整数范围内研究,因此讨论质数与合数时不包括0。相应地,如果把正整数分类,应分为:1、质数和合数。
综上所述,由于质数与合数、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的研究范围不同,为此教材对于0依据不同情况进行特殊处理。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大数的读与写教学计划:下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计划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一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填空题专项能力训练
2016一年级数学读数与写数知识点复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练习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小数》填空专项练习题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列式计算专项能力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
2016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考点之分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综合专项训练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专项能力提升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小升初数学工程问题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应用专项综合能力提升训练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2016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比大小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新人教
人教版三下数学第八单元《实践活动:设计新校园》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应用练习题及解答方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