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20以内...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2015-02-11 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中,突出体现学生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

教材用游园会的情境图生动地展示了学生参加各项游园活动的情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 ,也为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内容角度来说,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教学内容的整体概括,包括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和解决问题的内容。其中,买气球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9的素材;买风车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8的素材;观鱼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7、6的素材;踢足球的情境是学习例5(求另一个加数)的素材;套圈儿的情境是学习例6(比多比少问题)的素材。教学时,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1利用主题图中买气球的情境引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在买气球的情境图中,小丑说:“有15个气球,卖了9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还有几个?”这样呈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整体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十几减9的问题,同时体现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例1在编排上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或画图等活动,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积累感性经验。二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例1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破十法”,一种是“想加算减法”。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如果学生提出“连减”或其他方法,都应予以尊重。三是重点突出“破十法”。教材以圆片图和分步计算的方式,展现了“破十”和口算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破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了基础。“想加算减法”也是对照直观图呈现,与一年级上册一图几式相呼应,便于学生理解。对“想加算减法”暂不做过高的要求,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进行介绍。

“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的编排中,都通过在直观图中圈一圈或利用学具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破十”的需要和过程,理解算理。第3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一方面体现算法多样化,一方面给学生留出比较、消化的空间,启发学生在进一步体验中选取最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我完善方法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熟练、准确地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二、重难点突破

1.理解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破十法”。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或画图,通过直观帮助学生思考并利用操作将思考过程表现出来,为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积累感性经验;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操作或画图的过程;最后指导学生用算式记录思考的过程。

(2)用适当的学具理解“破十”的道理。可以用教材中的圆片图,也可以用打捆的小棒,通过圈一圈或摆一摆更好地理解“破十”的道理。

2.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突破建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和优化;也可以安排一些找规律的练习;教师还应变换练习的形式,如找朋友、开火车、送信等,并可以进行“听算练习”,使学生不仅能视算,而且在听到两个数相减时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例:

师: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习的十几减9的算式排排队。

学生发表排队的意见后,师生共同将十几减9的算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通过给十几减9的算式排队,使学生能够初步根据“破十法”的算理,发现十几减9的这些题在计算中有共同的一步,都是先算10-9=1,十几减9,就再算1加几,进而发现差与被减数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