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收藏
1.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现等差数列和数组中的简单规律
突破建议:
(1)处理好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等差数列的教学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相应地,学生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处理好直观和数列分析的对应关系,避免出现过早抽象或过度依赖直观的现象。同时应借助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渡。教师在进行例3的第一小题教学时,可以与有循环组的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排列对比出现,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形和数字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还是一组图形或数字重复出现吗?你发现了什么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重点说明: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找规律。教学第二小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小题与第一小题的数字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第一小题找规律的方法来找第二小题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
(2)数组中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同学生对数组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想“40+50=90”,还会有学生想“90-40=50”或“90-50=40”;有的学生想“40和50组成90,3 0和40组成70,20和40组成60……”;等等。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同时使学生体会所表述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3)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适当拓展找规律的内容和形式,如有规律排列的算式等,丰富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体现教学找规律的目的。
2.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
(1)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填空题,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例如:找规律填数。
3.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表述规律的“度”,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同步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A)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综合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
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数试卷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9、8加几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不进位不退位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A)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2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11~20数的认识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参赛测试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以内的数测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位退位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同步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数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C)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以内数试卷
2012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卷(推荐)
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分类试卷
2012—2013年人教版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试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8以内的数试卷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7-2加几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