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收藏
学习数学要在立足结论和答案的基础上,仔细深入地了解解题的过程,要求每一步都必须有严谨的推导依据,或是定理或是公理,决不要想当然。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于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数学解题的过程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从条件入手
解数学题时,就是要实现“条件”向“结论”转化,由“已知”推出“未知”,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从分析条件入手,看看由条件甲能推出什么?接着有能推出什么?然后由条件乙能推出什么?
例如,湖北省理科状元朱师达总结自己的答题技巧“树枝法”,用已知条件推导出多个潜在条件,每个潜在条件继续推导出更多潜在条件,如此继续;同时由所求问题或求证的结论逆推所需条件,也是由少到多。这就像两棵本无关系的树,枝干越伸越多,最终会交联在一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对于难题尤其有效,平时多训练,熟练之后往往能一眼看穿关键,避免多走弯路。
二、从结果入手
与上述方法相反,如果遇到由条件向前推进极困难,甚至无路可走时,可以考虑从命题的结论开始,命题的结论往后退,一步步接近命题的条件,用从“结论”退回“条件”的方法找到解题思路。
26.1 二次函数 PPT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课件
七年级上精品课件-正数与负数
新人教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1课时)学案
1.1正数和负数 同步练习1
1.1七年级上正数和负数 课件(第一课时)
13.1 轴对称 PPT课件2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 PPT课件
13.1 轴对称 PPT课件1
初一数学上正数与负数 优秀教学课件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PPT课件
27.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课件
26.1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课件
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 课件
27.1 图形的相似3 PPT课件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1课时) 同步课堂 练习精讲PPT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课件(3)
1.1正数和负数 试卷二(含答案)
1.1七年级上正数和负数 课件(第二课时)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1 PPT课件
数学课件PPT_认识形状
新人教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学案
八年级上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2课时)教案
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3 课件
26.1 二次函数复习 课件
1.1正数和负数 同步练习2
1.1正数和负数课堂小练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1课时)同步练习
27.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PPT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