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收藏
三人同行七十稀,
王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它的意思是说:将某数(正整数)除以3所得的余数乘以70,除以5所得的余数乘以21,除以7所得的余数乘以15,再将所得的三个积相加,并逐次减去105,减到差小于105为止。 所得结果就是某数的最小正整数值。
用这首歌诀来计算上面的“韩信点兵”问题,我们便得到以下的算式:
170+221+215=142,
142-105=37,
即这群士兵共有37名。
《孙子算经》上还有一道极其有名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用上面的歌诀来算,便得到算式:
270+321+215=233,
233-1052=23,
即所求物品最少是23件。
上面的“韩信点兵”问题,我们可以表示成方程或方程组。
设士兵共有m名。m除以3,5,7所得的商分别为x,y,z,那么由题意,有
这是一个“未知数的个数(这里有m,x,y,z共4个)多于方程的个数(这里有3个)”的方程组。它可以合并成一个方程(将3个方程相加)
3x+5y+7z+5=3m。
这个方程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未知数。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不定方程,把前面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不定方程组。这个不定方程组还可以写成
3x+1=5y+2=7z+2=m
的形式。上面所例举的方程或方程组都有无限多个正整数解(这是因为方程或方程组本身没有ml00的限制,所以取m=37,37+105,37+1052,…代入方程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组x,y,z的值,例如
等等,都是方程组的解)。也就是说,方程或方程组的解不都是唯一确定的,这便是“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中“不定”两字的由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早在少年时代(上初中前)就求得了“物不知数”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引起了他后来研究整数性质以至于“数论”的兴趣。外国数学界也很重视,并把“大衍求一术”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
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八)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二)
小学生数学趣题:巧填妙算(1-3)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五)
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质量检测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检测试题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五)
小学数学一年级试题——期末大检阅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期终考试试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期末检测卷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
【一年级期末复习】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道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生数学学习趣题:巧填妙算(4-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一年级学年末基础测试卷(北师大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三)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题训练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终测试题
数学期末试卷(一年级第二学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终复习卷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四)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