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收藏
初二数学学习方法:专心听课,提高上课效率
(1)怎样听课
在课堂上,我们有些同学不会听课,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他就在下面记,老师讲完了,他在下面记完了,老师讲到的内容一点也没听到。所以上课时要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那么,听课听什么,怎么听?(1)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同学们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一条性质是“等边对等角”,我们是怎样推导这个性质的。(2)听老师对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3)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
(2)怎样记笔记
再说记笔记,同学们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讲”和“思考”。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作笔记时应做到(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一般情况下,需要记笔记的内容,老师都会给你留出时间。(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明确“记”是为前面的“听课”和“思考”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多种感官协同并用记忆法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用眼睛看,只能见外形。如果加上耳朵听、动手触摸,能嗅、能尝的,连嗅觉、味觉也用上,这样,利用多种感觉器官与该事物接触,就可获得对该事物的多种信息,这些信息由大脑进行综合的加工,必然获得更加丰富、深刻而牢固的认识。日后在应用、提取的时候,由于多种感官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神经活动联系,恢复该事物痕迹的线索也会更多。这种方法用之于读书,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提倡的眼、耳、口、手、心“五到”读书法。把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结合起来,决非愚笨,而是自觉地应用了符合科学原理的记忆方法,其效果必然显著。例如“看图动手操作记忆法”是多种感官并用法中之一种。例如,有的人爱看图,尤其是用铅笔或小棍指着看,效果尤佳。这是因为将视觉与动觉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注意的集中程度,又使视觉和动觉之间建立起了神经活动联系。日后在回忆时,多重联系较单一联系更容易恢复起来,从而显示出极其良好的记忆效果。 即使是学习数学公式,未尝不可在眼看的同时,也用口念出声来,再加上手写。道理是完全相通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初二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名师指点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6《圆的面积(一)(二)》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6《圆的面积(一)(二)》ppt课件3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起跑线》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2《观察的范围》ppt课件3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2《观察的范围》ppt课件1
2015春北师大版数学六下第4单元《反比例》ppt课件(1)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赛场次》ppt课件1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4.1《百分数的认识》ppt课件2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化简》ppt课件3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6《圆的面积(一)(二)》ppt课件1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比的应用》ppt课件2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起跑线》ppt课件3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观察的范围》ppt课件3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起跑线》ppt课件1
2015春北师大版数学六下第4单元《变化的量》ppt课件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2《圆的认识(二)》ppt课件3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4《圆的周长》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2.3《百分数的应用(三)》ppt课件1
2015春北师大版数学六下第2单元《比例的认识》ppt课件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5《圆周率的历史》ppt课件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2《圆的认识(二)》ppt课件1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1《圆的认识(一)》ppt课件3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1《搭积木比赛》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6《圆的面积(一)(二)》ppt课件4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4《圆的周长》ppt课件1
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上《足球场内的声音》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2《观察的范围》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3《天安门广场》ppt课件1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1.3《欣赏与设计》ppt课件2
2014秋北师大版数学六上3.1《搭积木比赛》ppt课件1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