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导入新课艺术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课题研究 导入新课艺术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课题研究 导入新课艺术

课题研究 导入新课艺术

2009-11-18 收藏

兴趣是学习认知的动力。”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兴趣从哪里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哪里来?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新课有时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非要学习的愿望;有时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语等形式开讲。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它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从熟悉的生活中导入,体验价值,引发需要

教学的艺术要唤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并一起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找到整数加减法法则作依据;有的悄悄打开了教科书,想从例题中受点启发;有的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笔就试着做……同学们探索着,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熟悉的生活中。同学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学习数和数的运算时,他们的心智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学习数学必须依赖具体事物,从具体事物入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从这里开始燃起。

从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明理升华

教学艺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数学学习中,明理、升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身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思考。教师要保有童心,激发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教学中,我以童话故事开讲,拉开学习数学新知的序幕。“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对儿童来讲显得有些抽象和枯燥,如何让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的道理呢?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北师大周玉仁教授听了这节课后欣然写道:

课伊始,趣已生。“猴子分桃”的故事,情趣高而寓意深,吴老师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他们始终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学生在倾听故事的交流中,感知了数学的存在,体会到数学规律就在有趣的故事中。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单调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以疑激欲,创设良好的数学思维情境

教学艺术要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创设一个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