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1.两个码头相距192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完全程需要8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4千米/小时,求逆水行完全程需几小时?
2.两个码头相距432千米,轮船顺水行这段路程需要16小时,逆水每小时比顺水少行9千米,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个小时行完全程?
3.甲、乙两个码头相距130千米,汽船从乙码头逆水行驶6.5小时到达甲码头,又知汽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驶23千米。求汽船从甲码头顺流开回乙码头需要几小时?
4.一支运货小船队,第一次顺流航行42千米,逆流航行8千米,共用11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了24千米,逆流航行了14千米。求这支小船队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5.一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8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这只船从甲港逆水航行到乙港需要15小时,甲、乙两港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6.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它逆水6小时行了72千米,如果它顺水行驶同样长的航程需要多少小时?
7.甲、乙两港相距240千米。一艘轮船逆水行完全程要15小时,已知这段航程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这艘轮船顺水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8.甲、乙两港之间的距离是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7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0小时到达。这艘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各是多少?
9.一艘轮船从乙港开往甲港,逆流而上每小时行18千米,返回乙港时顺流而下用了4小时。已知这段航道的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10.甲、乙两港相距192千米,从乙港到甲港逆流而上用了12小时,从乙港返回甲港每小时比去时多行8千米。返回时比去时少用几小时?
11.一只小船,第一次顺流航行48千米,逆流航行8千米,共用10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24千米,逆流航行14千米。这只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各是多少?
12.已知一艘轮船顺水行48千米需4小时,逆水行48千米需6小时。现在轮船从上游A城到下游B城,已知两城的水路长72千米,开船时一旅客从窗口投出一块木板,问船到B城时木板离B城还有多少千米?
13.甲、乙两港相距90千米,一艘轮船顺流而下要6小时,逆流而上要10小时;一艘汽艇顺流而下要5小时,如果汽艇逆流而上需要几小时?
14.两上码头相距192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完全程需要8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求逆水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15.两个码头相距432千米,轮船顺水行这段路程需要16小时,逆水重组小时比顺水少行9千米,逆水比顺水多用几小时?
16.A河是B河的支流,A河水的水速为每小时3千米,B河水的水速是每小时2千米。一艘船沿A河顺水航行7小时,行了133千米到达B河,在B河还要逆水航行84千米,问这艘船还要航行几小时?
17.甲、乙两船分别从A港逆水而上,静水中甲船每小时行1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12千米,水速为每小时3千米,乙船出发2小时后,甲船才开始出发,当甲船追上乙船时,已离开A港多少千米?
18.已知80千米水路,甲船港顺流而下需要4小时,逆流而上需要10小时,如果乙船顺流而下需5小时,问乙船逆流而上需要多少小时?
19.已知从河中A地到海口60千米,如船顺流而下,4小时可到海口,已知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船返回已航行4小时后,因海水涨潮,由海向河的水速为每小时3千米,问此船回到原地,还需再航行几个小时?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数学体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数学新课程中的课堂讨论
悟情境创设三步曲及教学功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改革尝试
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和谐教育 发展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试析数学课程的民汉融合式实践教学研究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
浅析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研究
浅谈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
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障碍分析的理论研究
新课程条件下的听课评课
浅谈数学课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
谈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
解读“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改良集体备课,促进专业发展
初探数学导学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问题和策略
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教师的形象期待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拓宽视野
错误是一种数学课堂教育契机
数学高效率教学简介
“自我效能”理论在中学数学内需式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