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例研究您有哪些思考和理解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对于课例研究您有哪些思...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对于课例研...

对于课例研究您有哪些思考和理解

2013-07-24 收藏

 

深度追问思考,对作为教科研行动的课例研究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不能只将研讨停留在浅表层面。要深入到教学内层,我们的研讨才可能发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现状点击】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理性思考】

我们知道,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实践策略】

“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的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具体实践如下:

1、课前的充分研讨。

这一环节的操作基本还与“集体备课”有些相像,还是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的。如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在备《9的乘法口诀》时,教研组长要求每位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等,然后按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明确凭借教材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哪些数学能力和良好习惯,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教研交流上,老师们纷纷表达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

以下是交流的片断。

沈秀贞老师:“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句数虽多,但学生已有推导口诀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应该把推导口诀的活动,尽量让学生根据已有编制口诀的经验独立完成。”

韩淑端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口诀的记忆上。”

有的老师认为本节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林俊莹老师补充:“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究出来的,对于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也应加以培养。”

……

2、课堂的百花齐放。

第二个环节是教师自己的独立备课,以及在教研组里的同时间赛课,目的是让每位老师在教研课中端正态度,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在老师们的预案形成后,组织大家交流,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并从中选出典型,推选两位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

请看案例一片断:

1、怎样记忆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总结出规律:

(1)利用相邻的两句口诀里,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的积多9,前一句的积比后一句的积少9,如要忘了某句乘法口诀,可以通过其他口诀来帮助推想。

(2)这些口诀积的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得9。

3、引导学生探索利用手指活动记忆口诀。

案例二片断:

1、独立探寻规律

师:把口诀记一记。

师:要把它们记住,有没有更巧的方法呢?

2、引导探寻规律

师:这口诀里还隐藏着一些规律呢,请看,老师这儿有10个方格,有几颗星星啊?

引导得出:几个9就是几十减几。

在这种比较的氛围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格、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是“百花齐放”。

3、课后的评价反思:

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请参与听课的所有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形成书面材料,然后将其收藏在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以便于全体组教师日后的借鉴,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分析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关系更密切了,在课前他们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其次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精心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与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教师还能听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未解困惑】

1、“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不断优化出来的数学教案,课前课后花费了许多老师的时间和心血,可是它是否适应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情、不同时期的学生呢?如果不,这样做值得吗?

2、“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模式,怎样与其它常用的校本教研进行有效整合与拓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3、“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似乎加重了教师课业负担,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组员之间的合作,扬长避短,促进专业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