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收藏
作为教科研研究行为,我们一定要敢于面对不足,善于总结探索反思,对我们呢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课例”要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还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我们可以将在头脑中有一些精彩的课堂教学实例。如果能够把它们进行理性梳理和加工,凝炼出一个焦点主题,并赋予一定的背景意义,这就是很好的课例。
课例研究做的好不但能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还能让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能做好课例研究呢,下面是我听了教授的讲座结合自己实践的几点思考:
首先,明确主题与背景。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 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
其次,记录情境,并加以描述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 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起。
第三,明确问题,进行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 让读者知道“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 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
最后,诠释与研究。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检测题:《有理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检测题
新编七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相交线垂直
2015年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练习题:整式
初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同步训练题
初一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之有理数
2013新编初一数学家庭作业:正数和负数
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二章)
初一数学正数与负数练习题精选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整式的加减
15—16年初一上册数学第五章同步练习: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一章第一节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练习题: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五单元同步练习:一元一次方程
(推荐)初一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训练:第四章
初一数学家庭作业练习:角及其表示
七年级数学家庭作业:1.2.3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检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练习题(推荐)
新学期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直线、射线、线段
初一第二学期数学第六单元同步训练题(附解析)
2014初一数学家庭作业练习:角的分类
初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同步练习:用字母表示数
2015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练习题:有理数
初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同步练习:整式的加减
小学数学公开课二年级《认识线段》评课
七上数学整式的加减练习题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同步练习:整式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