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课例研究有哪些理解和思考?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您对课例研究有哪些理解...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您对课例研...

您对课例研究有哪些理解和思考?

2013-07-24 收藏

 

学完本课程后,请问您对如何做课例研究有何自己的想法?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本体论)

二、当前为什么要广泛推行课例研究

三、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方法论)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上世纪80年代,被作为日本的特色做法介绍到西方。其特征是一群教师观察鲜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和合作分析,收集信息。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的课称为“课例(resenrch lesson)”.课例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仔细考察教学过程以及其中的原理。通过讨论,课的设计者将重塑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可以带来教学观念整体的变化。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研究。

其基本步骤:选取主题、设计教案、教学观课、集体反思、总结分享。

课例研究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伴随斯迪格勒(James W.Stigler)和希伯特(James Hiebert)《教学差距(The tenching gap)》一书的出版,受到许多国家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课例研究经历了 规范性课例研究到阐释性的课例研究:教师悬置以往获得的有关教学的各种理论,深入课堂,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深描”(thick descriptions),并在与环境脉络的互动中理解与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1]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变易’为基础”的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课例研究是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方法。香港的课例研究以“课堂学习研究” (learning study)为核心,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聚焦学生的学习来改进教学,在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习文化重塑等方面都显现出卓越的成效。

[1] 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9(7):15—19

2.课例研究的特点

(1)课例研究是真实的

●研究把自然的教学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

研究问题(课题)产生于起源于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需要

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研究

主要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式观察方法对问题或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课例研究是开放的

课例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通过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什么,但是却是可以有所发现的。

(3)课例研究是不完全的

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

认识或解释的不完全性并不降低我们追求解释的热情。

(4)课例研究倾向于归纳

教育案例的研究以归纳法为主要的分析手段

注意力指向了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互动关系,从人本的角度理解学校生活的完整性

3.课例的类型

验证证型课例

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因此课例被视为理论证明的实例

问题呈现型

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的问题,课例是用以呈现的问题并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经验分享型

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案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

知识产生型

有新发现,案例本事就是知识

我国课例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课例分析——课例比较(同课异构)

从课例比较——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意义:

课例研究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论,通过提升教师反思课堂的意识、丰富教师考察课堂的视点和提供教师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在课例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实践的理论化”(theory through practice)或是“实践性理论”(theory in practice),而不是“理论的实践化”(theory into practice)。

Stigler等在1999年《教学差距》中把日本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于日本教师广泛开展的课例研究。

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是“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一种促进教师实现理论学习向教学实践迁移的“载体学习”观正在形成之中。

课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1.面对教学,共同分享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教师“实践共同体” 活动借助课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重视积累,增加实践智慧

教育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

类知识构成: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

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对典型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3.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 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

• 教师的科研过程是解决特定教育问题,分享实际教育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工作的过程。

多年的实践发现,案例是用以表达这种过程的好形式。

在我国中小学推进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学研究活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现象:观摩过程非常激动,观摩课结束还十分感动,但回去以后什么也不动。

原因:在感性认识与自我实践改进之间缺了一个环节。

从人的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得出:这个环节就是理性认识。

行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三、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一)选择合适的主题

1.选择充满困惑的、有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2.课例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是以大量的细致的研究为基础的

3.课例必须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是能促进个人内省的

(二)重视课例背景的描述

一是要有条件和背景

描写研究的脉络和背景资料

此课例的焦点人物或事件

研究的潜在重要性

初步的文献综述,以作为研究可能的概念框架

(提出报告其他部分的结构)

二是对故事关键环节要有详细的描述

以叙述形式提供资料,用描述性小标题表示不同“发现”;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三是有结论或者反思

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反思

结果的启示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课例研究技术(操作)层面的几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问题情景的设置

二是教学结构的安排

三是教学方式的选用

四是学科特色的发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