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B地前进,甲每行5分钟休息2分钟,乙每行210米休息3分钟,甲出发后50分钟到达B地,乙到达B地比甲迟了10分钟.已知两人最后一次的休息地点相距70米,两人的速度是多少?
解:甲50÷(5+2)=7次……1分钟,说明甲休息了7次共2×7=14分钟。
乙休息了14+10=24分钟,休息了24÷3=8次。
乙行到甲最后休息的地方时,行了210×8+70=1750米,实际行了5×7=35分。
所以实际的速度是1750÷35=50米/秒。
全程就是50×(50-14)=1800米。
平均速度:甲1800÷50=36米/秒,乙1800÷(50+10)=30米/秒。
解:甲用50分钟,所以是走了7个5分钟,休息了7个2分钟,最后又走了1分钟。有效行进时间是36分。
因为甲乙速度相同,所以乙行走的有效时间也是36分钟,走到甲的最后休息点有效行进时间是36-1=35分钟;
因为乙一共使用了60分钟,所以有24分钟在休息,共休息了8次,其间行走了210*8=1680米,加上两人最后一次的休息地点之间70米,共计1750米。
所以乙在35分钟的有效行进时间内可以前进1750米,甲乙的【行进速度】均为1750/35=50米/分钟。 可以计算出:AB距离为50*36=1800米。
所以:
甲完成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800/50=36米/分钟
乙完成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800/60=30米/分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千克 克 吨)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案周长是多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植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末尾有0的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二)上部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册第5课时连续退位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认识的分数)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 (统计与可能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第三册(6的乘法口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2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练习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加减法验算第7课时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第三册第二单元7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周长)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