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一、学习数学的原则
数学是门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就教材而言,前面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必备的基础,前面没有学好,肯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学习数学必须遵循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的原则。
二、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习数学必须多想多练,手脑并用。常见的方法有:
1、及时归纳整理,使知识网络化
数学内容丰富,每学习一个阶段都要及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弄清知识的主干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其形成清晰的网络,这样以便理解记忆运用。
2、过手推演法
数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推理和演算,学习数学必须注重推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书本上的推理演算,教师推演过了,自己都应动手推演一遍。这样有利将知识消化吸收,同时还应想一想,从现有的推演过程和结果,能否推演出什么新的结论,能否采用其它的推演方法。
3、图表法
图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帮助思维和记忆。学习数学要尽可能的利用图表。解题时,与图有关或有可能利用图形的都要画出图形或图象,以便从中得到启发,归纳整理知识时,尽量用表格形式把知识系统化,以便理解记忆运用。
4、对比法
为了避免混淆和错误,常采用对比法学习,把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正逆对比,正反对比,正误对比,扩展对比,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正确运用。
三、学习数学要处理好的关系
1、难与易的关系
对易学的内容,不要轻视,易做的题,不要马虎。对较难的问题要分析,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轻易放弃,要有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
2、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数学,不能重结论,轻过程。记数学结论是必要的,但对于推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尤其不能忽视。因为许多推导过程渗透和隐 含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和把握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例如: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分类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数学中转化的基本形式(特殊与一般,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数与形,高与低,正与反,已知与未知,无限与有限)。
3、质与量的关系
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严格训练。学习数学,练习少了不行。数学练习既要讲求量,更要讲求质。讲求质,也就是做题时不仅要做到解答准确、规范,过程要尽可能的简洁合理,还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另外,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完以后要加以回顾和小结,从中找出解答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做一些变通性、发展性的思考,这样更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学习数学要注意的问题
1、数学发展的几个直接动因
数学问题,数学观念,数学符号,数学美学标准是数学发展的直接动因。现在,计算机给数学带来新的挑战。
2、数学方法的现代发展趋势
数学抽象化方法呈现新的特点,综合性方法日显威力,反常规方法将独领风骚,渗透性方法使数学四处结缘;多重对立数学理论独立发展并存,计算机对数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椭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课件
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数学试题汇编--概率与统计解答题精选
高中数学2.4极限的四则运算(1)
高一数学解斜三角形课件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第1课时函数与反函数
高三数学线线角线面角考点15课件(理科二轮)
高一数学函数课件
高一数学2.5简单的幂函数课件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及答案(北师大版高二数学上)
苏教版选修1-1常见函数的导数课件(1)
高二数学不等式解法15个典型例题
高二上学期数学单元-椭圆及答案
2007年五月湖北地区适应性高中数学试题二
高一数学巩固性复习试卷(15)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第6课时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理)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11届高三数学理第六次月考
高一数学课件平移
2007年5月朝阳区高三数学二模文科
2011福建省高考数学(理)60天冲刺训练(23)
高一数学等差数列课件
高二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1)
高二数学(文科)第一学期12月考试试卷(广东肇庆实验中学05—06)
高二数学不等式证明(4)分析法课件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库全练习
北京东城区06-07高三数学综合练习(一)(理)
高一数学课件:两直线的夹角运用
高中数学试卷期中考试题答案
2012年高考数学高频考点11、概率与统计(文理科)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