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人教A版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2.2《对数函数》ppt课件
人教B版必修1-3.2.2《对数函数》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ppt课件
人教A版必修1-1.3.2《函数的奇偶性》(一)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2.1《对数及其运算》ppt课件3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1.1《函数》ppt课件1
人教A版必修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PPT课件
人教A版必修1-1.2.1《函数的概念》(一)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4.1《函数的零点》ppt课件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1.2《集合的表示方法》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2.1《对数及其运算》ppt课件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1.1《集合的概念》ppt课件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1.1《集合的概念》ppt课件2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1.2《指数函数》ppt课件3
人教A版必修1《函数的表示法》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1.1《集合的概念》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1.2《指数函数》ppt课件1
人教A版必修1-1.2.2《函数的表示法》(三)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1.2《函数的表示方法》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4.1《函数的零点》ppt课件2
人教A版必修1-1.2.1《函数的概念》(二)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2.1《对数及其运算》ppt课件2
人教A版必修1-1.3.2《函数的奇偶性》(二)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ppt课件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3.1.2《指数函数》ppt课件2
人教B版必修1-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PPT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2.1.1《函数》ppt课件
人教A版必修1-《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PPT课件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