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操作活动的两点思考-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两点思考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有效操作活动的两点思考

有效操作活动的两点思考

2011-07-20

有效操作活动的两点思考

一、从内容出发,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从内容出发,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操作活动是提高操作有效性的前提。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不在上面画圆,能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吗?

生:不能,剪出来也不圆。

教师引导学生按下图动手折正方形纸,最后沿虚线剪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展开后成正8边形。

师: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剪下来是什么形状?(学生动手操作)

生:正16边形,有点圆了。

师:想一想,如果再这样对折下去,剪下来的又会是什么形状?

生:应该是正32边形、正64边形、正128边形……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了。

师:仔细观察手中的正多边形,如果让你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你有办法吗?

生:圆可以看成是很多个小的等腰三角形的组成,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求,圆的面积就有办法了。

生:也可以用两个小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出圆的面积。

师:就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教学圆的面积,学生想到把圆切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多数教师通过演示或指令性操作完成剪拼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探求圆的面积公式之前,设计一个让学生用正方形纸剪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想到可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体验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的数学思想,为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入手,认真组织操作活动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尽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操作活动中来。一位教师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课件出示情境图:4个小朋友围坐在桌边,桌上放4块饼。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月饼?

师:怎样列式?

生:4÷4=1(块)。

师:(将情境图中的4块饼改为3块)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怎样列式?

生:3÷4=0.75(块)。

师:这个结果还可以用分数表示。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3个圆纸片,表示3块饼,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结果是几分之几?

学生统一地用3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教师用展台展示学生操作结果。

让学生将3个圆纸片当做3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3个1/4块,拼在一起是一块饼的3/4从而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3÷4=3/4”是有效的方法。但整齐划一地让每个学生都用圆纸片来操作,是否合适?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想到在纸上画图来解决,也可能进行数学地推理:一块饼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也就是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1/4块,即3/4块。当然,学生也许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考方法。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学生会呈现怎样的精彩我们也无法预测。

影响操作活动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操作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只有学生在心理上积极投入,才能在操作活动中引发深层思考,才有利于将操作中的感性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