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课堂?难道是在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教研组展开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和实践。
一、收集资料,认真学习道德课堂的理论知识
在学期初学校组织的道德课堂学习大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又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收集到多篇有关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从田宝华副局长的《构建道德课堂,谱写课改新篇章》、《道德课堂的路径》等文章中,我们获得了道德课堂的感性认识。从华东师大胡东华教授的文章《领悟道德课堂的构建策略》中,我们知道了道德课堂的四个实践性策略:即用智策略、用情策略、用心策略、用行策略。专家的文章为我们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理性依据。《探析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我的道德课堂》、《道德的课堂,老师能够做什么》等多篇一线老师的文章,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资料。学习和交流使我们全组老师迅速用理论武装了自己,每个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课例为载体,探索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们组通过王黎超老师讲授的《折纸》一课,全员参与,经过一课多讲,课课反思的活动,探索并实践了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
《折纸》一课是通过折纸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全课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我们营造了道德的数学课堂,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