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案-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测量》教案

2015-12-3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感知10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一比1米多长。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

二、新授:

1、感受10米有多长。

(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2)感知10米有多长。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

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

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测量操场的周长。

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三、做一做:

课本62页的做一做。

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作业:课本第62页的第3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千米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可以目测,也可以步测,还可以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

二、新授:

1、认识千米:

(1)出示问题: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

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第3题的结果估算。

(2)红红从家到校要经过16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大约有50米。红红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50×(16-1)

=50×15

=750(米)

(3)告诉学生10000米可以写作1千米,并板书“千米”怎样用字母“km”表示。

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2、说一说:

师提问: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

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三、巩固:

1、一个操场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千米?

2、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

3、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

4、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月5500千米。

四、作业:课本64页第1、2题。

教学随笔: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自己到过哪些城市,谈谈自己的旅途见闻。

二、新授:

1、出示课本65页的铁路示意图。

(1)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

让学生自己试着估算,并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认识数量关系:

(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

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能到达郑州吗?

让学生解答,并交流计算的结果。

(3)介绍“速度”、“路程”的含义,师生共同总结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三、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注意提示学生利用示意图中的信息。

第2题:让学生了解铁路线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四、作业:课本67页的练一练1、2题。

教学随笔: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描述1千米的概念。

2、描述1米的概念。

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

当我们要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

二、新授:

1、测量橡皮的长度。

(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怎样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2)交流数的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或1cm=1mm

(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三、议一议:

1、测量书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测量一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几个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再实际测量。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练一练:课本69页的练一练。

五、作业: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教学随笔: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

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生活中,很多方面能遇到测量物品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更合适呢?

二、新授:出示课本70页的内容。

1、让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选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关于在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或经验。

三、议一议: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生共同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四、练一练:课本71页的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2题:交流时,重点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3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填的数只要符合实际就可以。

五、作业:课本71页的第4题。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